新課程課堂研究性教學活動“文本設計”的嘗試,創(chuàng)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開放"/>
摘 要:通過以“主題式圖史模式”構建小學<<社會·歷史>>新課程課堂研究性教學活動“文本設計”的嘗試,創(chuàng)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背景簡介:
(一)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為核心。提倡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目的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過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理念亦強調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我們在教學中,運用以“主題式·圖史模式”構建新課程課堂研究性教學活動及“文本設計”鑒于新課程理念和對現(xiàn)代教育方式要求的理解,嘗試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積極實施新課標提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環(huán)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學習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以“主題式·圖史模式” 構建新課標課堂研究性教學的整體知識結構,實踐新課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過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方面,特別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以及運用知識、促進知識轉化的能力。在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具有適應新時代必備的素質,并能在當代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具體在課堂教學中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通過“主題式·圖史模式”構建以主題下的各圖史資料有機整合概念。讓學生具有初步閱讀、理解、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客觀、科學分析、綜合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
2、學生通過課堂研究性教學活動平臺達到強化學生協(xié)作意識,獲得積極主動地科學的學習方法,從中學會創(chuàng)新思維,構建初步的學習思路獲得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2、學生親身實踐收集、自主分析課程資料,并以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理解水平,相互交流合作。在探究性的活動中,獲得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在語言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學生主動地獲得學習經驗,親身體驗真正學習價值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
案例探究
紅軍不怕遠征難
(一)課前準備與課程目標:
1、以“主題式·圖史模式”構建小學<<社會·歷史>>新課程課堂研究性教學活動,選用廣西版教材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社會》第五冊2002年版為教學內容。
2、《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有圖史資料:(1)遵義會議 (2)飛奪瀘定橋 (3)爬雪山 (4)過草地
3、本教學案例以“遵義會議”為主題圖史資料,所要達到的基本:
1 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
(1)以“遵義會議”和“長征示意圖”(由教師或學生備圖)、毛澤東《長征》詩等,“主題”圖史資料引出,掌握紅軍長征的時間、經過的主要地點、結果、長征的意義等。
(2)通過圖史資料“遵義會議”有效信息的挖掘、分析并掌握“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得的轉折點的深層內涵。感悟到正確的“決策”對學習、工作以至國家命運的重要性,明白中國工農紅軍必需長征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北上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直到勝利的偉大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將學生從書籍、影視、互聯(lián)網、聽別人說、自己參觀等各種各樣的渠道得到的有關資料,并通過對搜集的資料,用于課堂學習。從中獲得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交流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過程,從而讓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來源與學生的生活、知識、經驗,更貼近學生,留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空間。
(2)模擬紅軍爬雪山等感悟。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
(1)通過本案例的教學,讓學生懂得“遵義會議”正確的決策更加表達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正確。
(2)通過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過程,明白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創(chuàng)造的壯麗史詩,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fā)揚先進性的光輝篇章。偉大的長征孕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無畏的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犧牲一切的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結合的精神。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是黨魂、軍魂的集中反映。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明白自己是祖國的下一代,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與義務,要好好學習為將來的祖國建設打好基礎。
課堂演示
第一幕
屏幕顯示 出示“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示意圖”圖史資料
效果及有效信息 (1)了解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結束了黨中央領導人的“左”傾錯誤。是它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使中國有了希望。
(2)從遵義會議場面,引出“紅軍長征示意圖”,在明確長征途中重要的一次會議,同時了解長征經過的重要地點。
(將學生搜索的資料用于學習,造就學生“體驗性學習”平臺。)
生: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黨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地位。
生:在秋收起義后黨中央建立井岡山中央根據地,但蔣介石調兵來對根據地進行“圍巢”。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正確軍事路線指導下,前四次反“圍巢”成功了,但第五次反“圍巢”因為黨內“左”傾錯誤,損失慘重,致使紅軍被迫長征。
生:“左”傾是什么?
生:“左”傾就是分不清事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革命斗爭中表現(xiàn)急躁盲目的。
生:1935年10月,由于黨內“左”傾錯誤,紅軍沒有成功粉碎第五次“圍巢”被迫開始長征。
生: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紅軍北上長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抗日。
生:紅軍采用毛澤東的正確建議,主張向蔣介石統(tǒng)治薄弱的貴州省進軍,攻占遵義城,并在那里召開了我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生:從“遵義會議”圖片,知道我黨的主要領導人都出席了會議。
生:我在網上查找資料,知道會上對問題爭論非常激烈,當時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博古強調了客觀的困難,不承認自己和李德在指揮中犯的嚴重錯誤。
生:我在圖書館查找的資料是毛澤東在會議上發(fā)言,指出由于在軍事上執(zhí)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的主張,造成紅軍長征中的重大犧牲,批評李德只知道紙上談兵。
生:周恩來是毛澤東軍事路線的擁護者。
生:在“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決定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
生: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機會主義,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生:遵義會議以后有了正確的領導紅軍終于擺脫數(shù)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
生: 紅軍終于走出被動挨打的局面,遵義會議它結束了黨的中央領導人的“左傾”錯誤。
生:遵義會議后的長征隊伍,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路北上。它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師:這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可是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是有敵人的圍追,困難重重。
[設計理念]
1、確定“主題圖史資料”及其過程性學習構建與“主題”整和的思維方法和教師主導的作用。
2、通過學生的對遵義會議再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和分析的能力,語言方面也得到發(fā)展,從而為學生提供“自主性與合作性學習”的平臺。
第二幕
屏幕顯示 出示“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圖史資料
效果及有效信息 (1)從圖史資料,明白這是發(fā)生在紅軍長征途中奪瀘定橋的事,遇到的重重困難,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人民軍隊的感情。
(2)從成功奪的瀘定橋的畫面,引出“爬雪山”這一幅度圖片讓學生明白這是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又一個重大的困難——過雪山。
(3)紅軍勇于克服爬雪山的困難,引出“過草地”的畫面,長征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困難與艱險。
(通過圖史資料上紅軍環(huán)境的惡劣,感受當時的情況,激起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發(fā)言的欲望使他們積極參加到這一次的學習過程中來。)
生:這是發(fā)生在紅軍長征的途中的飛奪瀘定橋的事情。
生:鐵索上原來是有木板的,但在紅軍到來之前都讓敵人給拿走了,上面除了鐵索外什么都沒有。
生:我從看過的電影里面還知道,在橋的對面還有敵人在那里筑了碉堡守在那里,而且還在橋頭上燒起一堆堆熊熊大火。
生:我有一次去旅游,從那短短的有木板的鐵索橋上走過,就像踩在棉花上面一樣,腳下一點都不踏實,紅軍敢從那沒有木板的鐵索橋走過真的很勇敢。
生:不僅如此,他們還是在敵人的炮火的集中的攻擊下通過橋的,非常的不容易,可見他們的勇敢,不怕犧牲。
師:這之上紅軍在長征的途中所遇到的困難中的一個,他們還遇到了別的許許多多的困難。
(引出“爬雪山”這一幅度圖片)
生:這是紅軍正在茫茫的雪山上艱難地前進,這是紅軍正在過雪山的圖片。
生:上面的天氣太惡劣了,風雪很大,行走非常困難,我們現(xiàn)在南方的冬天不是很冷,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那里的氣候的惡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與我們在以往的冬天的時候的感覺進行比較。
生:在冬天我們這里還不是很冷,但到冬天我們經常會 喊“冷死我了!”,而紅軍他們在那樣的惡劣的天氣里相互攙扶著鼓勵著,一步一步向前進。
生:我曾經去北方的親戚家,那里的冬天家里面有暖氣,但走出外面還是很冷,我一直都在那里發(fā)抖。
生:在冬天的時候,有一個早上我很早就起床了,走到草地去玩,草地的草上還有水珠,我腳上的鞋濕了,非常的冷。
生:我早上不碰到路邊的小樹上的霜,那冷的感覺好像刀割一樣。
生:他們不畏寒冷、堅強不屈,不畏困難與惡劣的天氣斗爭到底。最后終于走出了茫茫的雪山。
師:他們與惡劣的雪山上的天氣斗爭到底翻越了雪山,但還會許許多多的困難與艱險等著他們。
(引出“過草地”的畫面)
生:紅軍再過草地的時候,他們什么吃的東西幾乎都沒有了。
生:我聽我的爺爺、奶奶他們說他們有些人吃他們的皮鞋、帶來充饑的,那皮鞋、皮帶是用牛皮做的。
生:我們在平時放學一回好家里面肚子餓了就找東西吃,可是紅軍在草地里面什么吃的東西都沒有。
生:我們平時吃到難吃的東西都抱怨,有時候我們甚至丟掉,我們這樣做太不應該了。
生:我們應該愛惜食物。
生:他們還說有很多的戰(zhàn)士當時的很多的戰(zhàn)士陷進死水潭里面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戰(zhàn)友陷進泥潭里面。
生:他們最后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走出草地,勝利到達甘肅省會寧,長征勝利結束了,中國終于有了希望了,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有救了。
生:我們今天的美好的生活是紅軍他們用血汗、不斷犧牲換來的,我們需要發(fā)揚他們堅持到底、不畏困難的精神。
生: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像他一樣為祖國的將來做貢獻。
生: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設計理念]
1、學生把親身收集的資料,通過語言的敘述,把紅軍在長征中“飛奪瀘定橋”“爬雪山” “過草地”等歷史畫面以“主題式·圖史模式”教學活動繪聲繪色地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眼前,使得學生對許多的問題認識更加的深刻。
2、通過紅軍長征和克服重重困難到革命的成功不容易,要珍惜和努力學習。
3、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真正的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第三幕
屏幕顯示 出示“學習紅軍精神與現(xiàn)代我的長征”圖史資料
效果及有效信息
(1)通過學習紅軍精神,認識紅軍戰(zhàn)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的長征精神,鍛煉隊員們的堅強意志、培養(yǎng)他們艱苦奮斗的情操。
(2)從偉大的長征精神,引出“我的長征”圖史資料,讓學生知道重走長征路,除了是向個人的極限進行挑戰(zhàn),更是用真實體驗的方式回顧重溫這段特殊的歷史,真切地感受到先輩們的艱苦而偉大的革命歷程。
教師說課
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是新課程倡導課程改革的核心的內容。教師的設計必須要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年齡特點,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特進學生的心弦。以學生樂于學習,以學生能夠積極、感興趣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從埃勒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真正的樂趣以及成功所在。本“史圖模式”在教學內容上與過程上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特別是對有效的信息的提取方面,培養(yǎng)了他們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提取運用的能力,為他們日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角色扮演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當一定的角色,即學生可以扮演或把自己想象成教師、演員、導游、記者、演講者、設計者等角色,運用小品、短劇或實現(xiàn)模擬等形式,與科技教育于表演過程中,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生活化、藝術化。從而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能活躍課堂氣氛,能起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點評
1、選用的圖史資料開展參與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來設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探究能力。
2、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有效信息與效果,是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以板塊的形式展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意識.
3、一改以往教師說學生只是被動聽而沒有自己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學會學習》 鄭克進 主編 海南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2.《社會》 第五冊 廣西版教材六年制小學教科書 2002版
3.《當代教育論壇》 和學新 2005年第二期
4.《教育發(fā)展研究》 張正江 2005年第三期
5.《走進新課程》 北師大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6.《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教育文獻
作者簡介
黃添軍(1985-),男,廣西恭城,大專,瑤族,恭城瑤族自治縣平安鄉(xiāng)北洞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