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芬
摘 要:美育, 就是通過形象熏陶啟迪感染學生, 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靈魂。教師的教學過程, 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 都與審美教育有著不解之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作用重大,意義深遠。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痹谛W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作用重大,意義深遠。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賞析優(yōu)美詞句
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體現(xiàn)了藝術作品的美,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不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講究韻律格式,表現(xiàn)出一種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種韻律美;有的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景觀美;有的滿懷深情,歌頌出一種人文美,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fā)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丑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
二、情感熏陶
語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滲透”及審美實踐的感染和陶冶來實現(xiàn)。體味感悟是關鍵。體驗是主客體的溝通,所以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實踐、體驗,通過教學藝術啟發(fā)學生進入體驗狀態(tài)。在教學中要力求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并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那種激奮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表現(xiàn)出的豐富優(yōu)美的情感激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從而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進一步理解、體會美,必須學會鑒賞分析。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文中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深刻體味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鑄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xiàn),文中所包蘊的揚善棄惡的情感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
三、創(chuàng)設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力量和源泉。讓學生學習中感到精神和諧,這就要創(chuàng)設好審美情境。對課文的欣賞實踐,教師要指點門徑,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去揣摩語感,以景生情,從情聯(lián)想到境。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學《荷花》一課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小學生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四、誦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也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誦讀課文是一個引導學生學會整體審美的有效的方法。通過誦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是審美教育的關鍵。那么,怎樣誦讀課文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文中的各種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能引發(fā)學生情感,是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工,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是他們進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能說明問題的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fā)讀者和作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哦怎樣誦讀才能體驗文章的情感。如《火燒圓明園》一課,它通過介紹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歷史,激發(fā)學生隊長幗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我們可以通過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對諸如“不可估量”“瑰寶”“精華”“化為灰燼”等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誦讀加以處理后,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的與作者的情感同步。從而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時也感悟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又如課文”寫圓明園的特點“時,可以用引讀的方式,不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謀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時感受到祖國勞動人民是多么得勤勞和富有智慧。
五、不斷推敲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推敲傳神的詞語、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等來幫助學生體會優(yōu)美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美育滲透。我們可以用欣賞優(yōu)美詞句、情感熏陶、創(chuàng)設情境、誦讀、不斷推敲等方法,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淑亮.校園教育.[J].華文校園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
[2]李光明.小學語文如何滲透審美教育.[J].語文園地,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