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松,李力更,吳嘯波,王一兵,張文艷
(1華北理工大學附屬唐山二院,河北唐山 063000;2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髖臼橫行骨折K-L入路不同內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比較
徐鳳松1,2,李力更1,吳嘯波1,王一兵1,張文艷2
(1華北理工大學附屬唐山二院,河北唐山 063000;2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目的 比較髖臼橫行骨折K-L入路單重建接骨板、單鎖定重建接骨板、雙重建接骨板三種不同內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方法 選取9具防腐成人尸體,制成18個髖臼橫行骨折模型,隨機分為單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每組6個。單重建組采用單重建接骨板固定,單鎖定重建組采用單鎖定重建接骨板固定,雙重建組采用雙重建接骨板固定。進行軸向加載試驗,比較三組在不同載荷作用下骨折斷端的縱向位移及軸向剛度。結果 隨著載荷的不斷增加,三組縱向位移均逐漸升高。在相同載荷下,單重建組縱向位移明顯高于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縱向位移明顯高于雙重建組(P均<0.05)。在1 400 N載荷下,單重建組軸向剛度為(93.08±4.26)N/mm,單鎖定重建組為(135.75±9.80)N/mm,雙重建組為(266.88±25.72)N/mm,多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單重建組軸向剛度明顯低于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軸向剛度明顯低于雙重建組(P均<0.05)。結論 髖臼橫形骨折采用K-L入路進行內固定時,雙重建接骨板內固定的穩(wěn)定性最好,單鎖定重建接骨板居中,單重建接骨板最差。
髖臼;骨折;內固定;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
髖臼骨折為常見的嚴重創(chuàng)傷,其中髖臼橫行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占6%~13%[1]。骨盆結構復雜,髖臼周圍存在重要的神經、血管,其骨折時可能合并嚴重的并發(fā)癥,治療不當則可能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2]。目前對于有移位的髖臼橫行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已成為一種共識。髖臼骨折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的方式有多種選擇, 內固定物仍限于重建接骨板及拉力螺釘,關于鎖定接骨板的臨床應用研究較少。2015年1~5月,本研究通過引入鎖定重建接骨板,對髖臼橫行骨折采用單一K-L入路,比較單重建接骨板、單鎖定重建接骨板、雙重建接骨板三種內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材料 內固定物由常州市康輝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美國BOSE 3500生物力學試驗機由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提供。 選擇華北理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實驗室的防腐成人尸體10具,自第4腰椎水平至雙大腿中上1/3交界處將標本橫斷,剝離附著的肌肉及軟組織,仔細剔除髖關節(jié)囊及韌帶,保留關節(jié)盂。其中1具標本由于肉眼觀察及X線檢查發(fā)現(xiàn)股骨頭壞死,予以棄用;其余9具標本均無骨折、結核、風濕、腫瘤、骨質疏松等病變及解剖學改變,予以保留。自正中矢狀面鋸開骶骨及恥骨聯(lián)合,修整后得到半骨盆標本18個。于坐骨結節(jié)處,按骨盆站立位的水平面、冠狀面及矢狀面,分別鉆入1枚克氏針,代表三維坐標系。標本覆蓋甲醛液紗布待用。
1.2 髖臼橫行骨折模型制備 骨盆標本取中立位,在髖臼頂點與月狀面頂點的連線中點畫一條通過臼頂?shù)臋M行骨折線,使得該線向臼外延伸,后柱到達坐骨大切跡頂點下方,前柱通過髂恥隆起后側的髂腰肌溝中央。用手鋸(鋸片厚度約0.5 mm)沿骨盆標本上標記的骨折線平滑鋸斷,制備髖臼橫行骨折模型。
1.3 骨折標本分組及內固定模型制備 將18個髖臼橫行骨折模型標本分別標號為1~18,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單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每組6個。三組均于直視下解剖復位骨折端,單重建組采用8孔單重建接骨板固定,近端用3枚、遠端用2枚螺釘固定;單鎖定重建組采用8孔鎖定重建接骨板固定,兩端各用3枚單皮質螺釘固定;雙重建組采用8孔+6孔雙重建接骨板固定,遠端用2枚螺釘固定,近端8孔板用3枚、6孔板用2枚螺釘固定。所用重建接骨板充分塑形,使之與骨皮質密切貼合,螺釘不可穿入髖關節(jié),最遠端螺釘打入坐骨結節(jié)。鎖定重建接骨板適當塑形,注意塑形時不能破壞鎖定孔。
1.4 標本固定 標本取單足倒立體位,以模擬人體承受的實際生理負荷[3,4]。先用克氏針在坐骨結節(jié)處標示出骨盆站立位時的三維坐標,將標本倒置,保持股骨干垂直于水平面,并內旋10°。參照固定于坐骨結節(jié)處克氏針所代表三維坐標系的方向,調整半骨盆標本的體位,使之相對股骨干內收13°。模擬半骨盆標本呈倒置的單足站立體位,然后將其置于包埋盒內,灌注調合適宜的Ⅱ型義齒基托聚合物,直至完全固化。
1.5 縱向位移及軸向剛度檢測 采用軸向加載試驗。使用美國BOSE 3500生物力學試驗機,將股骨干固定于試驗機上端,標本固定于試驗機底座,使股骨干相對骨盆內收13°??v向預載100 N 3次,以消除標本蠕變等時間效應影響。從400 N開始,以200 N負荷連續(xù)遞增的方式加載至1 400 N,速度為2 mm/min,用光柵位移傳感器(型號:KG-101)測量方形區(qū)骨折斷端的縱向位移。每個標本加載6次,取均值以提高測量精度。骨折斷端的縱向位移越大,表明穩(wěn)定性越差、內固定越不堅固。每次測試間隔30 min,期間用生理鹽水浸潤的棉墊覆蓋標本,以減少外界環(huán)境對標本的影響??v向位移檢測完成后持續(xù)加載,記錄三組內固定失效時的載荷,按照公認的骨折位移>3 mm定義為內固定失效[5]。由公式EF=P/ΔL(EF為軸向剛度, P為載荷,ΔL為縱向位移),計算出三組載荷1 400 N時的軸向剛度。剛度越大說明內固定穩(wěn)定骨折斷端的能力越強,即內固定越堅固。
2.1 三組不同載荷下的縱向位移比較 隨著載荷的不斷增加,三組縱向位移均逐漸升高。在不同載荷下,三組縱向位移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在相同載荷下,單重建組縱向位移明顯大于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縱向位移明顯大于雙重建組(P均<0.05)。見表1。單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內固定分別在1 000、1 400、2 000 N載荷下失效。
表1 三組不同載荷下的縱向位移比較
注:與單重建組比較,*P<0.05;與單鎖定重建組比較,#P<0.05。
2.2 三組軸向剛度比較 在1 400 N載荷下,單重建組軸向剛度為(93.08±4.26)N/mm,單鎖定重建組為(135.75±9.80)N/mm,雙重建組為(266.88±25.72)N/mm;單重建組軸向剛度明顯低于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軸向剛度明顯低于雙重建組(P均<0.05)。
髖臼骨折為高能量損傷,隨著現(xiàn)代交通運輸及工業(yè)的發(fā)展,其發(fā)生率日益升高。當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大轉子處,沿股骨頸傳至髖臼中心,則會造成髖臼橫行骨折。橫行骨折合并癥多,治療困難。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髖臼負重區(qū)移位超過3 mm應行手術內固定治療,治療的關鍵在于滿意復位、堅強有效的內固定和早期功能練習。
臨床上關于髖臼橫行骨折的治療方法及固定材料有很多選擇,可單一固定前柱或是后柱,也可雙柱聯(lián)合固定,亦可使用重建鋼板或拉力螺釘固定[6]。髖臼后柱因其獨特的解剖結構及位置,是放置內固定物最多的地方,但是危險區(qū)的存在又限制了螺釘?shù)氖褂?。以往的研究僅限于重建板及拉力螺釘,而隨著鎖定接骨板在四肢骨折中的廣泛應用,學者也開始將其引入到髖臼骨折中,并獲得了滿意效果[7~9]。在髖臼骨折的治療中,后壁骨折、后柱骨折都可以通過單一的K-L入路完成骨折的復位及內固定,手術中能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術后功能良好[10,11]。單一手術入路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早期可行髖關節(jié)功能鍛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12]。
近年來三維有限元技術作為工程領域應用廣泛的力學分析手段,逐漸應用到醫(yī)學生物力學研究領域中[13,14]。有限元分析可對結構、形狀、載荷和材料力學性能較復雜的物體進行應力、應變分析,對髖臼力學性能的測量有很大幫助,而且具有經濟、重復性好、受試驗條件限制小等優(yōu)點。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載荷的不斷增加,三組縱向位移均有升高趨勢;在相同載荷下,單重建組、單鎖定重建組、雙重建組縱向位移依次降低,而軸向剛度則依次升高;髖臼橫行骨折采用K-L入路內固定時,雙重建接骨板固定的穩(wěn)定性最好,單鎖定重建接骨板穩(wěn)定性居中,單重建接骨板的穩(wěn)定性最差。
但是,本研究僅從骨折位移程度進行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的評價,對于不同內固定物的選擇還要從關節(jié)腔內應力分布、負重面積的變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并且受到樣本量的限制,未來需要結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來彌補本研究的不足。
[1] Shazar N, Brumback RJ, Novak VP, et al.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fixation[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8,352(7):215-222.
[2] Lehmann W, Hoffmann M, Fensky F, et al. What is the frequency of nerve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4,472 (11):3395-3403.
[3] Olson SA, Kadrmas MW, Hernandez JD, et al. Augmentation of posterior wall acetabular fracture fixation using calcium-phosphate cement: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J]. J Orthop Trauma, 2007,21(9):608-616.
[4] 毛賓堯.髖臼骨折[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170-173.
[5] Bray TJ, Esser M, Fulkerson L. Osteotomy of the trochanter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mal fixa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7,69(5):711-717.
[6] 王慶賢,張英澤,潘進社,等.髖臼橫斷骨折不同內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學研究及臨床意義[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5,7(3):259-262.
[7] 張秋林,唐昊,王秋根,等.鎖定加壓重建鋼板在髖臼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2008,2(2):14-17.
[8] 王海濱,孟純陽,吳彬,等.重建鎖定鈦接骨板應用老年髖臼骨折中的特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31):4962-4967.
[9] 趙勇.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性髖臼骨折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2,52(22):79-80.
[10] 朱仕文,王滿宜,吳新寶,等.經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療復合髖臼骨折[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5):327-330.
[11] 董華,左富山,劉青春,等.K-L入路手術治療移位髖臼骨折35例[J].山東醫(yī)藥,2011,51(50):117.
[12] 朱仕文,孫旭,楊明輝,等.經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髖臼雙柱骨折的療效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1,51(28):23-25.
[13] Dalstra M, Huiskes R. Load transfer across the pelvic bone[J].J Biomech, 1995,28(6):715-724.
[14] 蘇佳燦,張春才,陳維華,等.髖臼三維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學意義[J].中國臨床康復,2004,23(8):4724-4725.
李力更(E-mail: liligenghao@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6.018
R683.3
B
1002-266X(2016)16-0052-03
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