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喜福會》為代表的亞裔文學一直是展現(xiàn)中西文化差異的平臺。然而長久以來對亞裔文學中表現(xiàn)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領(lǐng)域,翻譯界卻較少。本文以《喜福會》的翻譯版本為例,從《喜福會》及其作者簡介出發(fā),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繼而從翻譯的角度進一步表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喜福會》;翻譯
作者簡介:鄧珊珊(1982-),女,籍貫:河北省石家莊市,單位:河北中醫(yī)學院講師,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
(一)風俗文化的差異
在世界各國,由于每個國家發(fā)展的背景和歷史不同,就造成了每個國家形成了他們各自獨特的民族風俗文化,另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歷經(jīng)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斷積累和繼承形成的,這也反映了文化本身繼承性和發(fā)揚性的特點。正是由于每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各國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翻譯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差異。舉例來說,在中國每當過年時,我們要貼紅色的春聯(lián),穿紅色的一幅,不僅代表喜慶,也代表著我們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但是在國外,紅色僅僅代表著顏色的一種,并沒有其他的特殊含義,這就體現(xiàn)了兩者在這方面的文化差異??傮w而言,從民族風俗文化上無不體現(xiàn)著中西方的差異。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早在古代時期,孔子孟子就提出了影響我國人們做人做事及思維方式的思想,即:中庸之道??梢哉f,在我國五千年的發(fā)展脈絡中,“中庸之道”一直貫穿其中,它指導著中國人無論在說什么做什么都主張一種不偏不坡的方法,既不追求突出自己,也不使得自己落后于眾人之后,既不會使得自己過于顯眼,也不至于使得自己得罪他人。但是在國外人看來,中國的這種“中庸之道”卻是他們極其不能理解的。他們認為,明明可以做得很好那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做到最好,如果真的不能做到,那也不勉強。這種思想在對外國作品的翻譯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使得中西方的差異思維也顯而易見。
(三)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作為影響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人們?nèi)粘P袨橹芯哂兄匾淖饔?。根本上來說,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事物及其特點的整體認知和評價。由于上文提到的中西方之間的民俗文化差異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各國人們在經(jīng)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fā)展之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也都了各自的差異。從我國來說,中國人的價值觀由于受到幾千年來封建主義的影響,非常重視集體主義,而不贊成個人主義或英雄主義,在他們看來,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貶義的含義,他們一般是指那些不顧眾人的利益,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為大家所不恥。但是相反的,在西方國家,人們卻非常贊賞這些個人主義或英雄主義的人,認為他們能做到常人所不能的,能展示出他們個人的奮斗和拼搏的意志。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由于不同國家的價值觀不同,在翻譯西方國家著作時我們就需要聯(lián)系當?shù)氐膶嶋H文化內(nèi)涵,在了解當?shù)匚幕蛢r值觀的背景下再去翻譯,而不能僅從字面上進行翻譯。
二、《喜福會》的翻譯與賞析
在經(jīng)過上文對在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以《喜福會》中的個別翻譯為例,分析《喜福會》的翻譯,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賞析。當前,在我國流傳比較廣的翻譯主要有兩種,即:田青的翻譯和程乃珊,嚴映薇的翻譯,下面我們在對《喜福會》進行翻譯賞析時也主要是以這兩個版本的翻譯為主。
例子:I think my mother's English was the worst, but she always thought her Chinese was the best. She spoke Mandarin slightly blurred with a Shanghai di-alect.在程乃珊和嚴映薇的翻譯中,是這樣的:這些人中要數(shù)我媽的英語最糟糕,而她總強調(diào),她的中文是眾人中最好的。她會講一口標準的國語。在田青的翻譯中:我想,媽媽的英語說得最糟,可她總以為她的漢語講得最好,她講的是略帶上海方言的官話。我們先暫時不討論兩位譯者中哪位翻譯的更好,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小說中描寫這句話的背景,那就是在當時,母親在通過眾多磨難終于在美國落下腳,準備開始迎接新生活時,發(fā)現(xiàn)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母親吳夙愿無法做到心安理得接受美國文化,于是她繼續(xù)堅守著中國文化,她們組織喜福會、打麻將、穿中式的衣服、吃中式的食物,一切的一切都在為堅守中國文化而奮斗。在與他人交流時,母親吳夙愿的英語不好,但是她自己總是堅持自己的中文好,而且總是堅持使用鄉(xiāng)音同女兒們交流。她的這種做法不僅表達她對美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也表達了對自己鄉(xiāng)情的堅持。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如果想要全部的表達出母親的這種感情,就必須對其這種對中國文化的堅守給予充分的表達。在程、田兩位譯者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句的翻譯中,兩位對母親的這一感情的翻譯還是很合理的,恰當并且完整地表現(xiàn)出了母親在美國生活卻依然堅守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
三、結(jié)語
《喜福會》之所以能夠一經(jīng)發(fā)表就獲得如此大的成功,不僅與作者自己的文采文筆分不開,也與作品中所展示的中西文化碰撞的魅力分不開。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西方的讀者能夠從中找到東方的韻味,東方讀者也能從中讀出中西方的那些故事,從而加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譯者在翻譯《喜福會》或者說以《喜福會》為代表的華裔文學作品時,更應當在具體的文本翻譯過程中盡力傳達出這種文化差異,表現(xiàn)原作者所想要表現(xiàn)出的文化魅力,達到為讀者傳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鳳霞.論《喜福會》中雙重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外國文學與文化.2008,12
[2] 張成安.亞裔文學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喜福會》及其中譯本個案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