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對比2014年和2015年鐵路訂票中訂單短信內(nèi)容的差異,指出在動態(tài)交際中它們的不同語用取效,并對訂單短信的內(nèi)容進行初步的語用研究。
關鍵詞:訂單短信;語用取效;語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1
1.引言
網(wǎng)購火車票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會陌生。當我們成功購票后,會收到一條由系統(tǒng)發(fā)出的訂單短信,上面有我們訂購火車票的訂單號,憑此,在購票窗口換取紙質車票。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信息值得我們研究。
2.語用取效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哲學家John Austin提出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這是對語言交流性質的哲學闡釋。根據(jù)這個理論,我們在說話交流的同時實施著某種或某些行為。后來John Austin進一步指出說話者在說話時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發(fā)話行為(locutionary act),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發(fā)話行為指的是發(fā)出詞、短語、從句的動作。它是通過句法、詞庫和音位的方式來傳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行事行為指在發(fā)話行為的同時,表明說話的目的和希望所說的話的意圖被人理解;取效行為指說話帶來的結果和造成的影響。
3.火車票訂單短信的語用取效研究——以2014年為例
例1:
發(fā)話行為指說話內(nèi)容的字面意思,在短信中即“訂單號E536014022,蔣先生您已購12月31日K180次01車098號,鄭州22:08開。請盡快換取紙質車票?!毙惺滦袨榧囱酝庵?,在上例中,指:(1)告訴聽話人,即短信接收者訂單號是E536014022,在車站窗口換取紙質車票時,乘車人須提供訂單號;(2)稱呼語中用到了“蔣先生”和“您”表明人工智能機器人在被編程時被輸入了意圖和對方發(fā)起友好對話關系的指令和尊他稱呼方式。因此,“蔣先生”和“您”這兩個敬稱暗含了短信發(fā)出者想和短信接收者建立良好對話交流的意圖;(3)“K180次”和“01車98號”的言外之意是告訴乘車人要按照所購車票的車次、車號和座位號乘車,不要搭錯車次,上錯車廂,坐錯座位;(4)時間“12月31日”和“22:08”暗示乘車人必須在12月31日當天乘車,且乘車時間是22:08;(5)地點“鄭州……開”言外意思是告訴乘車人乘車的地點是鄭州火車站,不是北京火車站,也不是其他什么火車站,乘車人必須且只能在鄭州火車站乘車;(6)提醒語“請盡快換取紙質車票”暗示乘車人要提前換取紙質車票,憑紙質車票乘車,而且為了不耽誤乘車,乘車人必須在乘車之前完成紙質車票的換取。取效行為,指短信的內(nèi)容對短信接收者的影響和引起的結果:(1)短信接收者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按車次、車號、座號乘車,結果是乘車人能夠順利乘車;(2)乘車人不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也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乘車,結果是乘車人不能順利乘車。
從2014年的鐵路訂票的訂單短信中,我們通過語用視角的分析挖掘出以上那么多的語用信息和語用意圖。下面再來看一下在2015年的訂單短信中,又有哪些語用信息。
4.火車票訂單短信的語用取效研究——以2015年為例
例2:
在例2中,發(fā)話行為指“訂單號E523600173,蔣先生您已購票成功,蔣永久請盡快換取紙質車票?!毙惺滦袨榧矗海?)成功訂購車票的訂單號是E523600173,要妥善保管、記憶,以備窗口取票時使用;(2)敬稱“蔣先生”和“您”的使用意圖和上文例1中的一樣,即暗含了短信發(fā)出者想和短信接收者建立良好對話交流的意圖;(3)具體人稱“蔣永久”暗示乘車人的身份是“蔣永久”;(4)提醒語“請盡快換取紙質車票”言外意圖也是暗示乘車人須在乘車之前換取紙質車票。取效行為在例2中指:(1)短信接收者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帶著訂單號到窗口換成紙質車票;(2)乘車人不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帶著訂單號去窗口將其換成紙質車票。
5.火車票訂單短信的語用取效對比研究——以2014年和2015年為例
例1和例2中,發(fā)話行為都有訂單號、尊他稱呼語、催促盡快換取紙質車票的提醒語。另外,例1中還有具體的乘車日期、乘車地點、車次、車廂號、座位號以及開車時間;而例2中還提供了乘車人的身份。對比例1和例2的行事行為可知:例1中還暗示了:(1)乘車人要在確定的日期按確定的車次、車廂號、座號乘車;(2)乘車人須在確定的乘車站乘車,且按規(guī)定時間檢票乘車。而例2指明乘車人是“蔣永久”。分析例1和例2的取效行為可知,例1中:(1)短信接收者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按車次、車號、座號乘車,結果是乘車人能夠順利乘車;(2)乘車人不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也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乘車,結果是乘車人不能順利乘車。在例2中卻是:(1)短信接收者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帶著訂單號到窗口換成紙質車票;(2)乘車人不聽取短信的內(nèi)容,不提前換出紙質車票。
6.結語
通過對比分析例1和例2的語用取效,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在John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中,發(fā)話行為、行事行為和取效行為同時發(fā)生、同時產(chǎn)生各自的語用取效,并且在動態(tài)的語言交際中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他們是統(tǒng)一的整體,共同構成整個句子或語篇的語用信息和意圖。
參考文獻:
[1]George, Yule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UP.
[2]John, Austin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3]曾文雄 (2007). 語用學翻譯研究. 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4]張新紅,何自然 (2001). 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 現(xiàn)代外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