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霞
摘 ?要:本文將以我們通常所說的“不表示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為分析對象,從言語行為論的角度探究“不表示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和各種言語行為的呼應,以及在各種言語行為中カラ句式是如何發(fā)揮它的作用的。對于本問題的進一步探討與深入,將有利于我們在教學中更好地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一語言現(xiàn)象。
關鍵詞:言語行為論;言語行為規(guī)則;事前條件;使言語行為正當化的根據(jù)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1
1、研究對象及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從句(用S1表示)和主句(用S2表示)的位置關系為基準,可以將カラ句式分為以下三種。
即S1から、S2。
S2、S1から。
S1から。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僅限于「S1から、S2」這一句式。即兼具從句和主句,且此類句式中的カラ不表示原因理由。
1.2 數(shù)據(jù)的收集
2、言語行為論
本文主要站在賽爾的言語行為論的立場上,導入言語行為規(guī)則。賽爾將各種言語行為分為判斷型,指令型,行為約束型,表達型,宣言型五類(賽爾(「表現(xiàn)と意味」2006,p19)。實際上上述各類言語行為是和命題內容條件,事前條件,誠實條件,本質條件等一系列條件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本文試著詳細考察カラ句式和主句各言語行為的呼應。在抽取的410例中,與五種言語行為(斷言型,指令型,表現(xiàn)型,行為約束型,宣言型)的呼應使用情況為,“不表示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既可以同指令型的句子(占98.7%)呼應,還可以和表達型的句子(僅占1.3%)一起使用。
3、不表示原因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成立要因—基于言語行為論的解釋
本文嘗試把各種各樣的カラ句式放在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下,根據(jù)各個カラ句式所遵循的言語行為規(guī)則,進行了考察。重點是カラ部分是如何和言語規(guī)則相關聯(lián)的,最后在此基礎上總結了カラ部分的作用。
3.1以言語行為―請求為例
要完成請求這一行為,要滿足以下一些條件。本文中所使用的S,H,A分別代表下面的意義。
即S:發(fā)話者 H:聽者 A:要實現(xiàn)的行為
命題內容條件:聽者完成的行為
事前條件:1.H有完成A的能力,且S相信H有完成A的能力。
3.2 H并沒有意識到要完成A。
誠實性條件:S希望H完成A。
本質條件:可以看做是讓H完成A的嘗試。
那么在完成請求這一言語行為時,不表示原因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滿足了以上哪一條件呢?例如在《家政府三田》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明天海當要在教室讀自己的作文。于是在前一晚請求家政婦三田。)
海當:三田さん、作文できたんで、読んでもらえないかな。
三田:それは……お父さんにお願いすることだと思います。
海當:だね。じゃあ、明日の朝でいいから、読んどいてくれる?
三田:承知しました。
在這段話里,海當通過“明日の朝でいい(明天早上讀也行)”這一最低條件,得到了三田的應允。從而實現(xiàn)了請求這一行為。那如果換成其他的條件會如何呢?
如:?今夜でいいから、読んどいてくれる?(今天晚上讀也可以,能不能幫我讀讀?)
×いますぐでいいから、読んどいてくれる?(馬上讀也可以,能不能幫我讀讀?)
顯然上述兩例在實際的會話過程中都顯得不自然,很難完成請求這一行為。通過這一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不表示原因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實際上提供的條件是讓聽者更加容易接受的條件。通過這一條件,給聽者考慮的時間,讓對方從心里上做好準備,從而能順利地完成請求行為。這種情況下的カラ句式提供的條件并不是必要十分條件,而是實現(xiàn)可能條件,在本論中將其命名為“實現(xiàn)可能之狀況設定1—減輕負擔”。同樣的例子在語料庫中大量存在,在此不再贅述。
除此之外筆者還將カラ句式與各種言語行為(勸誘,命令,準許,提議,警告,愿望,慣用句)的呼應在命題內容條件,事前條件,誠實性條件,本質條件這一框架下進行了分析??疾焖悸放c“請求”一致。
4、結論
在考察例句的基礎上,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點,根據(jù)各言語行為的實例,可以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即カラ部分和事前條件,誠實性條件有關;即和間接言語行為呼應的カラ句式,通過強化完善本質條件之外的條件,從而使得本質條件得到補充。根據(jù)這個結果,可以將カラ句式分為“強化事前條件的カラ句式”和“強化誠實性條件的カラ句式”。具體說來“強化事前條件的カラ句式”又可細分為實現(xiàn)可能之狀況設定1―減輕負擔;實現(xiàn)可能之狀況設定2―信息共享;實現(xiàn)可能之狀況設定3―條件共享。
第二點,“不表示理由意義的カラ句式”既不表示判斷的根據(jù),也不表示行動的理由。本文的提案是カラ句式表示“使言語行為正當化的根據(jù)”。此時的カラ句式向對方闡釋讓對方做某事的妥當性,或者為了讓對方做某事,從質量上,數(shù)量上等進行縮小等等。此時的“使言語行為正當化的根據(jù)”是位于判斷依據(jù)的延長線上的。
參考文獻:
[1]白川博之.『理由を表さない『カラ』」仁田義雄編『複文の研究(上)』くろしお出版,1995
[2]J·R·サール.『言語行為――言語哲學への試論』. 勁草書房,1986
[3]J·R·サール.『表現(xiàn)と意味』. 誠信書房,2006
[4]山梨正明.『発話行為』. 大修館書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