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乾坤
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教師使用的都是集體導學案,是學科組內教師通過每周的教研活動,集體研究的結果,是學科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并且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符合素質教育的方向和具體要求,旨在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和發(fā)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高中化學教師,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高中化學導學案的設計和應用情況。
一、以實驗為載體,在導學過程中激發(fā)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瘜W實驗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同時有利于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以把抽象的化學原理,通過實驗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導學案的提示和步驟,引導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并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實驗活動。
例如,在做“氯氣的檢驗”實驗時,根據(jù)原理Cl2+2I-I2+2Cl-,應該出現(xiàn)的化學現(xiàn)象是淀粉—KI試紙變成藍色,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其他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比如說,有的是先變藍,然后漸漸恢復到無色。在導學案的設計中,筆者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事先設計了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和辯論。學生甲:氯水過量,漂白性增強,就會使顏色漸漸褪去。學生乙:氯水過量,就會氧化溶液中的碘元素。在導學案的設計中,筆者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回答和觀點,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真實存在的,激發(fā)了學生思考的動力。
二、以互動為旋律,在導學中激勵生成
導學案設計的內容是需要互動效果的,否則導學案就會顯得機械和單調,也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良好的師生互動,對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都有著重要作用。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適當增加一些師生互動的素材和話題,然而在互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時會讓教師感到意外,這就需要教師事先針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制定出盡可能多的應對方案,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
例如,在講“實驗室制氯氣原理”時,筆者這樣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從氯氣的性質為出發(fā)點,自己設計提取氯氣的裝置圖,并思考每個環(huán)節(jié)在提取氯氣過程中的作用,把學生分成兩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和討論,每組選出代表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小組可能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小組甲: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用水就可以了。小組乙:尾氣處理,可以使用氫氧化鈣溶液嗎?面對學生這樣的生成,教師不能簡單用“不能”來解釋,要引導學生從性質上進行分析,確保解釋得有理有據(jù)。學生甲分析:氯氣以體積比1∶2溶于水,而飽和氯化鈉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氯離子,能夠抑制氯氣溶解,所以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比較好。學生乙分析: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比較小,吸收的氯氣就相對較少,所以不能用氫氧化鈣代替。這樣的導學案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聯(lián)系新舊知識。
三、以提問為契機,在導學中深入思考
筆者曾經(jīng)參加很多觀摩課的交流和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很多觀摩課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教師使用設計的導學案時,學生僅僅是照搬照抄課本內容,完成導學案里的問題以后,也不再進行深入思考,而是等待著自己去進行成果展示。學生思考的媒介是問題的設置。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質量,避免那些記憶性的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問題探究活動,在導學中引起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質”時,筆者在導學案設計的過程中制定了以下提問的步驟,學生都能夠開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師:如何鑒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教師給學生提供可選用試劑,讓學生結合兩者之間性質上的不同來進行探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生甲:我選擇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生乙:我選擇品紅溶液,二氧化硫能使品紅褪色,而二氧化碳不能。生丙:我選擇高錳酸鉀溶液,二氧化硫能使其褪色。生丁:甲同學不對,因為兩者都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乙同學是正確的,他利用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丙同學也是正確的,他利用了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學生的闡述非常好,巧妙地利用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質不同,能夠進行自主思考。
從以上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導學案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導學案的設計不能過于死板,要起到引導和激發(fā)作用,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靈動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敢于質疑,促使學生鞏固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及時得到教學效果的反饋情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優(yōu)化自己的導學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