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今年夏天,以及以后的每一個夏天,都像薛寶釵那樣,在手腕上戴一串香珠,從這樣一個細節(jié)上著手恢復傳統(tǒng)生活方式,好不好呢?
《紅樓夢》中,“薛寶釵羞籠紅麝串”的形象有一種皓潔的性感,讓人難忘,但這也導致現(xiàn)代讀者往往發(fā)生誤會,以為那珠串是元妃特別賞賜給她和寶玉的珍物。其實,襲人向?qū)氂駞R報時說得很明白,“紅麝香珠”是元妃賞賜賈府眾親“端午的節(jié)禮兒”之一,賈府里的主子們每人都得到了兩串,不分男女,連賈政都有。小說中的這一描寫,乃是忠實反映了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長久盛行的風俗。
至晚從宋代起,端午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各種散發(fā)芳香味的小佩飾,以備整個夏天使用。與社會同步,宮廷中的天子后妃也會在這個節(jié)日賞賜相應的高檔精品給王公貴戚重臣。到了清代,最受歡迎的夏日香佩是“腕香珠”,也就是可以套在手腕上或者掛在斜襟上的香珠串,于是,宮中賞賜亦隨從時風,以香珠手串為主。雍正就喜歡佩戴“避暑香珠”,也很喜歡以這種飾品賞賜寵臣。所以,元妃在端午節(jié)前夕專門派夏太監(jiān)把一批紅麝香珠送到賈府,正是當時上層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傳統(tǒng)上,香珠按用料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用珍貴的天然香料如伽楠香雕琢而成。香珠的另一個制作方式,則是將若干種香料與中藥調(diào)和在一起,做成帶孔的圓珠。清宮檔案中保留有雍正九年的避暑香珠配方,成分頗為復雜,包括龍腦、蘇合油等香料,也有香薷、黃連、連翹等中藥,又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時添加朱砂、雄黃。元妃所賞的紅麝香珠便屬于這一合成款型,因為摻有朱砂,所以是紅珠,“麝”則指其所運用的復合香料。
寶釵腕戴香珠串,并非僅僅作為裝飾,依照古人的觀念,香珠散發(fā)的怡人氣息能夠驅(qū)散汗味,同時,無論天然香料還是添加其中的中藥都具有保健、殺菌之類的效益,當炎熱季節(jié)之時可以起到醒神、強身、防疫的作用。實際上,在清代,夏季佩戴香珠是上層社會的通例,且是男女通行,反而是不佩戴者倒有缺乏教養(yǎng)之嫌。
遺憾的是,在今天,端午節(jié)預備多種香佩飾的風俗基本消失了,也不再有夏日人人都要佩戴散香飾品的風俗。非常奇怪的是,今天的中國人沒有讓身體散發(fā)怡人香氣的辦法,也沒有這個習慣,但居然不覺得缺憾,不覺得生活品質(zhì)、個人氣質(zhì)有所缺失。然而,戴一串香珠或者其他形式的佩飾本不是多么復雜的事,也不妨礙行動啊。
近年來,品香之風漸興,一些制香師開始著意復制古法香珠串,有位專研此道的朋友便送了幾串親制的香珠給我。有意思的是,去年夏天,洪晃女士召集京城文化人與夏奈爾的首席制香師及幾位工作人員一起晚宴,席間,我與夏奈爾的一位女工作人員聊得頗開心,隨口提到我腕上按中國傳統(tǒng)戴了串香珠,竟引得她贊不絕口。她說,一見面就感覺到我手腕上的珠串飄有香氣,她非常喜歡這串珠子的香調(diào),而且尤其喜歡的是,隨著我的動作,隨著我的手勢變換,珠串的香氣忽遠忽近,時來時去,這種搖曳不定的香風特別有韻味。
我當時真想說,西方香水在中國一直無法真正流行,就是因為中國人不欣賞在衣服上灑香水的那種直白效果。之所以中國人自古喜歡戴香佩,乃是中意襟袖間暗香時起的含蓄與幽雅。審美習慣是很頑強的,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對氣息的品味。
所以一個民族應該順應自己的審美傳統(tǒng)。如今人人都抱怨傳統(tǒng)節(jié)日缺乏吸引人的內(nèi)容,但為什么想不到把端午節(jié)發(fā)展為“香飾節(jié)”,再進一步拓展為國際化的香料節(jié),形成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與重塑?由生活方式來說,則應該從個人到社會一起來恢復佩戴各種精巧香飾的古風良俗,讓夏日的中國,成為一個人人都散發(fā)潔凈清香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