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晨
同一種閱讀內(nèi)容,不同老師會教出不同的效果,教學目標不明確、文章知識點不能重點把握、作品語言、修辭等機械化教學、閱讀教學似乎越來越偏離教學的實際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卻又很少注意到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進行閱讀教學中,可以從彰顯學科特點,落實“三維”目標、突顯年段特點,明確重點目標、關注文體特點,感受作品中優(yōu)美的語言、探究學生的認知特點,構(gòu)建“鮮活的學生觀”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彰顯學科特點,落實“三維”目標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是總有一部分學生每每做起來,依舊“傷亡慘重”。不能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無法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成為學生在做課外閱讀時的主要“癥狀”,更別提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了。結(jié)合著本單元的一篇課外閱讀理解,從彰顯語文學科特點、落實“三維”目標的角度,談談自己對閱讀教學的新收獲。
例如這篇課外閱讀理解《暖意》,本文主要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博愛醫(yī)院的醫(yī)生薛達給病人心靈上的暖意。在教學時,筆者先從故事六要素中的人物出發(fā),讓學生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整理:陸小六、出租車司機、女播音員、薛達醫(yī)生,這些是學生們一下子就能羅列出來的。我接著問學生:“讀完這篇閱讀理解,還有一位人物,發(fā)現(xiàn)了沒有?”學生們都很茫然,在做題過程中應該是沒有讀懂故事,我接著讓學生關注了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側(cè)眼看著那位饒舌的司機,只見他的嘴巴緊緊抿住,臉上寫滿感動。”誰側(cè)眼?我?我是誰?里面還藏了一個講故事的人——作者。接著,筆者讓學生圍繞這幾位人物把故事講清楚。理清了人物,幫助學生把故事的順序理清后,再讓學生根據(jù)文章中每個人說的話說一說這幾位人物的人物性格,以文章中的人物為主線,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人物形象特點,通過了解故事情節(jié)、賞析文章語言,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二、突顯年段特點,明確重點目標
筆者在執(zhí)教三四年級時常常對如何指導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而產(chǎn)生疑惑,課堂教學中,也是零敲碎打,雖然概括能力的訓練在這一學段中并沒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但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部分中的要求: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2.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筆者發(fā)現(xiàn),在四年級語文中屢有涉及,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第17課《李時珍夜宿古寺》的課后練習第4題中就有“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課文分為三段,并寫出段落大意?!惫P者也嘗試了好幾次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但每次讓學生起來概括、概述課文內(nèi)容時,學生中舉手者甚少,敢于發(fā)言的幾位說出來的也都是“啰里啰嗦”的,不知道應該說的重點在哪里。
在面對教學中難對付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這其實是缺乏思考的表現(xiàn)。教學中遇到難點是正常的,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適當?shù)胤椒ㄖ笇?,正如老師們面對難懂的古詩時所說:“似乎古詩詞教學也并不是讓人如此敬畏,只要方法得當,亦能從容面對?!闭n堂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緊緊抓住寫作順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教會學生抓牢關鍵詞語,讓學生對如何概述課文有了好辦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名師的課堂中,學生學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概括方法,獲得的是切切實實的能力提升。筆者相信學生再遇到這一類敘事性文章,需要概括時一定會表現(xiàn)得更加出色。
三、關注文體特點,感受作品中優(yōu)美的語言
小學階段的同學讀了很多的課外閱讀理解,優(yōu)秀的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優(yōu)美的語言,常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些類似的語句,但現(xiàn)在的學生在四年級已經(jīng)讀了很多課外書,而在寫作方面卻總是不能入門。這就讓我想到了書法訓練,光靠機械地書寫,每天寫很多遍,閉門造車,可能會有一些進步,但要想寫出書法的神韻,還得要學習書法課程,學習間架結(jié)構(gòu)、落款章法等書法專業(yè)知識,不能依葫蘆畫瓢般暗自摸索。這也體現(xiàn)出專業(yè)指導、訓練的重要性。同理,假如我們一味地讓學生多讀,而不講讀書的方法、要訣,那么學生很可能讀了很多書,但依然不會去深入思考更有價值的問題,當筆者再次遇到《錫林郭勒草原》這篇文章,讓筆者對關注文體特點,感受作品中優(yōu)美的語言有了更深的認識。
《錫林郭勒草原》文章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整齊,層次分明,修辭手法多樣,抓住典型景物進行描寫,畫面生動,情感真切,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廣闊又歡騰的草原生活圖,學生能夠看懂。過渡句在文章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使文章在整個結(jié)構(gòu)上相當完整,前后呼應。本文對于一些對自己習作結(jié)構(gòu)還不能很好掌握的同學,筆者也傾向于讓同學們模仿這篇文章寫作方法來寫“我們的校園”,幫助學生對“讀”和“寫”有一個整體認識,讀讀寫寫,寫寫讀讀,這是一種最自然的讀寫狀態(tài)。
四、探究學生的認知特點,構(gòu)建“鮮活的學生觀”
精彩的課堂中,老師都是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的,學生是個不斷變化的群體,沒有一成不變的回答,他們不是機器人。這讓筆者想到最近聽到的一句比較新鮮的話,讓學生成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當學生來到學校,想到的不再是沉悶的課堂,而是一次樂學的經(jīng)歷,或者是一次創(chuàng)造精彩的旅程,一切原本矯揉造作的東西都可以變得那么自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應該讓自己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客體。
這也正如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先生提倡的“教什么”的核心是學生“學什么”,教學的核心是什么?《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明確指出:“應該使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教學過程的變化是,“學習過程現(xiàn)在正趨向于代替教學過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教育規(guī)劃研究所所長進一步說:“教學的核心即學生的學習”。因此,當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時候,當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時候,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當“教什么”的核心是學生“學什么”時,學生可以在閱讀教學的海洋中更加自由自在地“游玩”,學生也會變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