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權意識是21世紀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分析認為大學生海權意識薄弱,提出應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大學生海權主權意識教育、海權發(fā)展意識教育、海權安全意識教育、海權責任意識教育。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學校的科學規(guī)劃與實施,使大學生海權意識教育滲透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滲透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
關鍵詞:大學生;海權意識;內容;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高度關注海洋空間安全”。2013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積極投入到中國海洋強國建設中去。那么,大學生是否了解海權問題?對國際海權爭端復雜形勢了解多少?大學生整體海權意識如何?高校又如何通過教育更好的提高大學生海權意識?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海權意識教育的意義
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海權意識是指人們對海洋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包括對海洋地位、作用及其對人類的重要性的認識。海權意識是一個國家海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fā)展一國海洋硬實力的助推器。海權意識反映出國家的海洋理念、海洋價值標準,是制定及貫徹海洋戰(zhàn)略的思想基礎和必要前提。建設海洋強國,思想先行,首先要解決海洋教育和宣傳問題。因為中國廣大國民海權意識的缺乏與我國教育制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海權意識培育的最主要的途徑應該是正式的海洋教育。我們要想有優(yōu)秀的海洋國人,必須有優(yōu)秀的海洋教育。只有通過海洋教育和宣傳,才能更好地提高國人的海權意識。
然而,縱觀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國民海權意識比較淡薄,利用海洋發(fā)展自己的理念仍然膚淺,海洋的開發(fā)利用還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國民對海洋知識的了解程度也不高??v觀古今中外, 一國國民海權意識的強弱, 直接關系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興衰存亡。[1]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大學生的海權意識狀況如何,其強弱與否就尤顯重要。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海權意識現狀卻不容樂觀。
據我們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調查,94%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不到7%的同學知道除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之外,還有約300 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知道我國有超過6500個島嶼,海岸線超過18000公里的同學不到3%。能準確說出我國四大島嶼的僅有9%,其中更有23%的學生一個都不知道。了解我國新版地圖是大幅面全開豎版地圖的只占2.6%。知道中國新版地圖南海海域和島嶼與大陸為同一比例尺,南海諸島不再作為插圖形式表示的還不到2%。還有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清楚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qū)等海洋國土的基本概念,有74%的學生不知道12海里領海制度和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以及大陸架制度。北京曾對北部灣的歸屬問題向大學生調查, 其中97%的學生竟然錯誤地回答: “北部灣在越南。”[2]有 15% 的同學從未聽說過黃巖島,93%的同學不知道黃巖島屬于中沙群島。有94%的大學生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內容了解不多,甚至有46%的大學生完全不知道。知道我國于1996 年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只有7%。45%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與海權問題沒有什么關系,對釣魚島、黃巖島爭端不關心。知道我國與8 個海上鄰國存在海洋爭端這一事實的不到1%。由此可見,大學生海權意識亟須大力培養(yǎng)和提高。
二、海權意識教育的內容
(一)海權主權意識教育?!堵摵蠂Q蠓üs》規(guī)定:沿海國對其12 海里領海、領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權。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而沿海國享有其所屬大陸架和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資源勘探和開發(fā)權。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我國有權在這一領域從事勘探和開采。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中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它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依托,還是中國面向太平洋并與世界各國往來的戰(zhàn)略通道,因此這些藍色海洋國土同樣是我國的疆域,同樣是我們的生存空間,同樣是不能被隨便占據的,中國必須加強對海洋的經營、開發(fā)利用和守護。
(二)海權發(fā)展意識教育。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認識到海洋不僅是以傳統(tǒng)的捕魚和通航為主,而且還有比陸地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事實上,我國是一個“地大物薄,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但資源卻不豐富,人均資源占有較低且日益緊缺,“資源安全”已成為制約中國發(fā)展的“軟肋”。解決資源安全問題,必不可少地要走向蘊藏著豐富資源的海洋,況且目前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的程度、力度又極低。而我國的海洋擁有豐富的資源,擁有世界上著名的漁場,占世界漁場面積的1/4,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還有化學、礦產、動力天然氣水合物、深海資源、水資源、可再生資源和原材料等各種資源。海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世界通道。
(三)海權安全意識教育。財富來自于海,威脅也可能來自于海。海上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資源開發(fā)、海上貿易及運輸,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貿易安全、能源安全甚至國家安全。近代中國國門的打開就是從海上而來,外敵的入侵也基本上來自海上。當前,我國海上安全環(huán)境形勢嚴峻,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一是祖國尚未完全統(tǒng)一,臺灣依然沒有回歸祖國。二是我國海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遭到嚴重侵犯,島嶼被侵占、資源被掠奪、國土被分割、劃界有爭議,海上通道與貿易受威脅。三是西方對中國的海上島鏈封鎖及其對中國海上通道的壟斷性、排他性控制,加上海盜、海上恐怖主義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使我國在海上方向的戰(zhàn)略空間受到嚴重限制。為此,還需要加強大學生的海洋國防意識,使其認識到:海防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國防不僅要抗擊來自海上敵人的入侵,還包括維護國家的海洋島嶼主權以及國家管轄海域的海洋資源和權益。
(四)海權責任意識教育。海洋是人類生活的“第二空間”。海洋是全球環(huán)境的調節(jié)器,是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依托,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海洋也是一個重要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人類提供生態(tài)服務。所以,人類對海洋不只是開發(fā)利用,還應該細心呵護,使海洋能夠持續(xù)為人類服務。隨著海洋開發(fā)和沿海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會帶來嚴重的海洋環(huán)境污染問題,致使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嚴重的威脅和挑戰(zhàn),而且隨著今后海洋開發(fā)領域和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海洋污染和災害的影響可能更大。因此,必須提高海洋環(huán)保意識,充分認識海洋環(huán)境、生態(tài)目標與經濟目標的協調,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海洋環(huán)境的惡化,以確保海洋能夠可持續(xù)開發(fā)和利用。
三、海權意識教育途徑
(一)政府重視海權意識教育,加大投入。要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海權意識,政府要重視,切實把解決海權意識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大對海洋教育的財政支持,擴大海洋專業(yè)規(guī)模,豐富海洋文化類課程。同時應科學制定海洋國情教育的長期規(guī)劃,研究和編寫海洋類教科書,加重海洋國情教育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加強海洋國情的輿論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海洋教育社會氛圍。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海權意識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海權意識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師可以將海權意識教育滲透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及“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教學中,并采用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歷史回顧與現實解讀相結合的方法,講授海權的一些基本理論和相關熱點問題。學生通過觀看諸如《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大國崛起》、《走向海洋》等影像資料,思考并領悟西方正是得益于海洋而繁榮,依靠海權而強盛。中國正是因背離海洋而落后,缺失海權而衰敗。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加入有關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及習近平的海權思想與實踐,強化黨的海權思想的引導性。在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增加我國海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地緣政治和海權理論、海洋外交、國際海洋爭端、國際反海上恐怖主義及國際海上護航、國際海洋法、海洋文化等內容等。
(三)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滲透海權意識教育。海權意識教育僅靠課堂教育還遠遠不夠,而更應將其延伸到課外予以拓展和深化。一方面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系列專門性海洋知識講授。講授內容可以包括“海權與大國的興衰”、“海權與中國”、 “海權與海軍”、“印度洋與中國”、“國際護航”、“東海問題”、“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聯合國海洋法與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盜與海上恐怖主義”等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軍事、海洋文化、海洋法等方面。另一方面,加強以海權為主題的網絡社區(qū)建設,增進大學生對海洋、海權的了解和興趣,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他們關于海權意識的自我教育。[3]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大學生參與海洋國情調研的社會實踐。也可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會或辯論賽,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海洋企業(yè)、海防遺址、海戰(zhàn)遺址、海港要塞、海事博物館等參觀考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海權意識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宇,劉莎.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海洋強國必由之路[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0(4):90-92.
[2]孟秋.時代的呼喚: 強化海洋意識[J].今日中國論壇,2006(9):89-91.
[3]董金明,張峰.大學生海權意識教育內容與途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