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賠償是指國家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過程中有法律規(guī)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的,依法給予賠償的活動。中國大陸直到1994年才制定了國家賠償法。但這部法律漏洞很多,很多地方不完善。2010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對1994年的國家賠償法做了重大的修改。本文立足于新《國家賠償法》,探討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國家賠償法》;賠償范圍;歸責原則
國家賠償制度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由于不當的行為侵犯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進而對其造成損害,因而由國家對他們的損害予以賠償的制度。
新《國家賠償法》與舊《國家賠償法》進行比較,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亮點值得我們去關注。首先,改變違法歸責原則,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其次,逐漸擴大賠償范圍。第三,賠償程序的規(guī)定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取消了國家賠償的前置程序,規(guī)定了舉證程序。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已經在多年的法制建設過稱中所養(yǎng)成的“重立法而輕視法律信用”的思維慣性以及該法自身所包含的的一些缺憾面前,我們也應該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相對的理性,不應當過分迷信該法在公民權利救濟方面的作用。
一.新《國家賠償法》在實施中存在的弊端:
(一)以列舉式的方式限定國家賠償的范圍
在國家賠償的范圍問題上,新《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4條規(guī)定了行政賠償的范圍,第5條規(guī)定了在行政賠償當中,國家不承擔賠償的情形。在這三條中,采用的都是列舉式加兜底式的方式,這使得行政賠償的范圍擴大了。但是,對于國家免責的情形用的是列舉式加兜底式的方式。這樣就使得刑事賠償的范圍只限于法律列舉的情形。而列舉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不能窮盡所有的情形,它總會存在遺漏,不能全方位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國家免責的情形中存在兜底條款,就不能避免某些國家機關利用它而成為其免責的工具。
(二)將公有公共設施的設置或管理有缺陷所致損害賠償問題排除在了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外
公有公共設施是指國家或者集體出于公共目的提供給公眾使用的。國家賠償法認為:“公有公共設施的設置或管理上的缺陷不屬于國家機關和公務員違法行使職權的問題,而且,公有公共設施一般由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管理,因此,該損害賠償問題應依照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以解決”為由,將公有公共設施或者管理上的缺陷排除在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外。
(三)在賠償標準采取撫慰性的標準
目前,我國采取的是撫慰性標準。即在財產賠償方面,只賠償直接的物質性損害,間接損失不賠。這個標準只能保證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并沒有對公民進行賠償。而賠償標準的過低會使得公民對國家賠償喪失信心。現在,我國經濟有了很大進步的前提下,應當改變賠償標準。
(四)法院內部的賠償委員會設立不合理
新《國家賠償法》第29條第1款是有關賠償委員會的設立以及人員構成的規(guī)定。 賠償委員會設立在人民法院內部明顯違背“任何人都不能當自己的法官”,雖然有的學者在論文中已經認識到了賠委會設立在法院內部的話會造成不公正的現象,但是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
積極賠償精神撫慰金,其次賠償請求人會認為自身精神受到上號而沒有得到有效的賠償,容易引起新的信訪問題。
二.針對新《國家賠償法》的弊端提出的建議
(一)進一步擴展國家賠償的范圍
現在世界各國的國家賠償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國家賠償的范圍也呈現擴展的趨勢。我們國家也應當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新《國家賠償法》中雖然改變了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但是以列舉式的方式限定賠償范圍無疑是不利于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列舉式雖然易于操作,但是并不能包括所有可能。筆者認為,一切與國家公權力有關的,造成了公民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國家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把公共公有設施致害納入到國家賠償的范圍當中
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把公共公有設施致人損害納入到了國家賠償的范圍當中,就筆者而言,認為公有公共設施致害應當包含在國家賠償的范圍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在我國公有公共設施是屬于國家所有的,由國家授權相應的機構進行管理,因公有公共設施致害的雖然有一些相應的單行法規(guī)和條例進行規(guī)定和依據其獲得賠償,但是全部由管理機關進行負擔也是不公平的。其次,建設或管理公有公共設施者是出于善良的,為人民服務的出發(fā)點來建設和管理事務。有的情況下雖然造成了損害,有著“可以推定的過錯”,但是它們的動機體現著“社會正義”。因此讓建設者和管理者完全承擔責任是不公平的。
(三)提高國家賠償的標準
我國舊《國家賠償法》是典型的撫慰型賠償,因為賠償的數額過于低而被稱為“國家不賠法”,新的《國家賠償法》依舊延續(xù)了舊《國家賠償法》中的“生存權保障原則”。筆者認為在由于經濟水平的飛速發(fā)展,采取撫慰型賠償標準已經不能很好的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傷害,我國應該采用補償型賠償標準和懲罰型賠償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國家賠償的計算標準。國家賠償的主要目的是對已經收到傷害的受害人以一定的經濟補償,但是筆者認為國家賠償還應當有一點就是懲罰加害人。所以在一些情節(jié)惡劣,造成了嚴重后果(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情形下,不妨采取以懲罰性賠償為原則的基礎上提高國家賠償的計算標準的方法。這樣可以使加害人對自己行為的違法性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于預防再次發(fā)生相應的侵害行為具有很好的警示與預防作用。在其余情形下,綜合考慮受害人的各種情況和加害人的行為采用補償型標準彌補當事人的損失。
(四)賠委會的設置
筆者認為賠委會應該從人民法院內部分離出來。這是因為首先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在地位上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關系,因此,設在法院內部的賠償委員會很難保持一個中立者的地位,這對于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是一個極大的侵犯。其次,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它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賠償義務機關,而賠委會設立在法院內部,又使得法院成為一個賠償審判機關。再次,我國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賠償委員會做出的賠償決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必須執(zhí)行。因此,當受害人對賠償委員會的決定不服的話就無權提起上訴或者是申請復議。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出的賠償決定很難讓人不去質疑它的公正性。綜上所述,賠償委員會從法院內部分離出來是必須的。另外,對于人員構成上,也不應當由審判員繼續(xù)擔任,而可以由律師、普通民眾共同組成,直接向人大負責,確保其中立性。律師體現專業(yè)性,而由民眾構成的原因在于普通民眾對于受害者是傷害有更加直觀上的感受,可以更好為受害人服務。
三.結語
國家賠償是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是否確立科學完善的賠償制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民主與法制水平的重要標準。這次對《國家賠償法》的修改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應當理性的認識到這次修改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點。只有對其不斷的進行完善,我國的國家賠償制度才能更加的完美的發(fā)揮它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楊寅.我國行政賠償制度的演變與新近發(fā)展[J].法學評論.2013(1)
[2]秦祖?zhèn)?國家損害范圍狹窄的成因與完善途徑[J].法治視點,2013(06).
[3]林莉紅,田勇軍.國家賠償法的修改與反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