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現(xiàn)在越來越多地走進語文課堂,為教師在授課時提供便利,同樣的,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應,能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施也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封閉、僵化的模式,為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基礎,使語文教育朝著現(xiàn)代化課程方向發(fā)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也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結構、實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雖然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起步,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較晚一些,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實踐的研究逐步深入。語文課程是我國的母語教育。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革我國語文課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進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1994年,由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立項、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領導,何克抗教授、李克東教授等牽頭組織的《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把小學語文的識字、閱讀、作文教學與計算機教育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識字教學、閱讀理解、作文訓練、計算機應用”四結合。1998年,全國中小學計算機研究中心的有關研究人員第一次提出了“課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開始設立“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課題組,并將其列入“九五”重點課題的子課題進行立項。1999年1月,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組織召開了有數(shù)十所學校參加的“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項目開題會,“課程整合”項目開始走向有組織的研究階段。2000年10月,陳至立在第一次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這是第一次從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課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發(fā)了從政府到民間的全國性“課程整合熱”。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多媒體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偏向
對教學媒體的片面追求,只要求其高檔化,夸大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技術是一種任何時候都必須使用的教學手段,是否使用多媒體,成為評價一堂課教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標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不是放在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講授方法的選擇上,而是放在來解決多媒體制作中的一些技術問題上,如追求美觀精致的圖像、文字內容各種各樣的變化,從而忽略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習的主體——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以上這種偏向是對多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的一種狹隘的認識,它僅僅看到了多媒體教學的外在的“形”,而沒有真正看到它的內在“本質”。如果在實踐中延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必然不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更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網絡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傳統(tǒng)語文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和掌握知識的能力,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教材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參考物;現(xiàn)代語文教學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積累、理解和感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感,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主動探究性學習。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作為學習探究的平臺,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的指導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從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其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多媒體使用能力和探究創(chuàng)造能力
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育中得到較為廣泛的運用,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媒體的多樣性,并學會運用現(xiàn)代技術,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了解媒體方面,英國的語文課程大綱要求“向學生介紹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雜志、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提供機會指導學生分析和評價一些高質量的、形式各異、有著不同目的、不同結構及表現(xiàn)方式的材料”。
(四)采用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模式,增強評價標準的客觀性
學生的學習情況是衡量課程實施有效程度的重要尺度。目前,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多種課程評價模式,如泰勒的目標達成模式、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模式以及鑒賞評價模式等的綜合運用,這對于改變以往課程評價中存在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對象狹窄、評價主體局限,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簡單化、唯量化等傾向,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優(yōu)勢與弊端
目前,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相關文獻資料,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優(yōu)勢概括了以下兩點:
首先,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利用多媒體具有的文本、圖像、動畫、音頻等,把教學內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更為直觀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獲得更為良好的學習情境,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情境更為豐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可以營造了語文教學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
其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想要提高語文課程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使語文教學過程更加的生動具體化,讓同學們在更加深刻的教學情境中更為形象的進行學習,大幅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其中也存在著弊端,出現(xiàn)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以及解決的問題。我歸納為如下幾點:
首先,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依賴網絡資源,而忽略了其他教學資源。雖然在信息時代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但是存在過度依賴這種教學資源的現(xiàn)象。教學資源有很多種,最主要的應該是學生和老師使用的教學材料,老師不應該過分的依賴網絡資源而忽略了課本內容,脫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其次,過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忽略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其引導作用。作為一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教師應該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雖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教學方式,不應該過分的依賴,而忽略了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主要目的。
最后,教學過程中過分操作,替代了講述,影響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發(fā)展和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過分依賴多媒體進行大量的操作與處理,替代了普通教學過程中教師口頭講述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掌握,學生在課堂上“不會說”“不知道說”,不能有效發(fā)展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許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3]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
[4]孟慶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5]謝幼如,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沈玲蓉.關于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5
[7]張亞媚,鐘紹春,單麗等.信息技術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整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
[8]張亞媚,鐘紹春,鐘永江等.語文說明文教學支持平臺的設計及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