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其實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其中包含著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傳統(tǒng)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等。每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長久存在的支撐,人們長期的生活創(chuàng)造所留下來的,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也就不一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老師們教給學生的表面上是語言,其實更深入的來說是這個國家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每一種語言都是有一種文化編制出來的,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語言的生命力很多時候都是靠文化去烘托的,當然也不是說文化的教學要高于語言本身,雖然這里確實無法準確說明文化的導入在語言教學中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文化背景的學習是語言教學的靈魂所在,就如呂叔湘老師所說的一樣,學習語言時,光學習它的“部件”和“結(jié)構(gòu)”是不行的,我們是要學會如何去“使喚”它,如果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語言,那么,學習語言的意義又何在呢?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剪紙文化
一.文化導入在對外漢語中的作用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怎樣合理的給學生輸入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就成為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師們所應該深思的問題,語言的輸入時必要的,這些語言的學習如果不加上一些擴充來講解給學生的話,整個課程就會顯得很干澀,也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教給學生一個漢字,你告訴他這個漢字的意思,然后這個漢字的介紹就這樣結(jié)束了,如果我是這個學生,我真的很難去記住這個漢字,那么相反的,如果老師在介紹完這個漢字的意思之后向?qū)W生補充一些文化知識:這個漢字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加上這些補充后的講解,學生的接收效果會大有不同。在課程本身的基礎(chǔ)上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上進行的文化輸入,在大部分情況下得到的是好的反饋。插入文化知識又應該從什么角度、哪一方面去擴展,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學生來到目的語國,除了要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在這里生活,那么老師在課程中加入的一些文化知識在生活中也就全面的體現(xiàn)出來了。留學生長時間生活在自己的母語國家,本國文化可能在某些方面與目的語國家存在某些沖突,所以留學生的一些文化習俗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沖突,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目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習俗,幫助他們理解為什么目的語國家的習俗和他們本國的習俗不一樣。
二.中國剪紙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
剪紙,也可以稱之為刻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這種藝術(shù),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說是只要中華民族在,這種藝術(shù)也就源遠流長。剪紙的本身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感,那些流暢的線條與其周圍的裝飾本身就吸引著人們,而它的圖案則有著深刻的意義與詮釋。當留學生來華學漢語的課程中,一般是有一到兩門甚至更多的中華才藝課,剪紙才藝課作為一門常見的才藝課,吸引學生的不僅僅是它美麗的外表和形態(tài),更加讓人注意的是剪紙藝術(shù)的內(nèi)在。中國民間剪紙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它從另一個側(cè)面客觀地反映中國文化的特色。體現(xiàn)在民間剪紙中的創(chuàng)造精神,其價值遠遠超過剪紙本身。民間剪紙更多的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其最初的功用并非是為藝術(shù)的,它是民間社會風俗活動中的一種行為,是用來滿足心理意識的。剪紙藝術(shù)之所以源遠流長也是以為它內(nèi)在的寓意,一般來說剪紙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在以前,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在窗戶上貼上好看圖案的剪紙,以此慶祝節(jié)日的到來,更加渲染了春節(jié)的氣氛,讓過年看起來更加的喜慶。民間剪紙作品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理想生活良好愿望的投影,將自己對人生的樸素理解寄寓在了其中。
三.對外漢語課堂中的剪紙藝術(shù)
其實,對剪紙藝術(shù)的傳承不僅是要學會民間的剪刻技法,而應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像對外漢語課程中加入的剪紙課,不僅是讓學生學習這門手藝,而是剪紙藝術(shù)的傳承能夠拓寬知識廣度,接觸到民間藝術(shù)生活,啟發(fā)心智。學習剪紙可以培養(yǎng)留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俗話說“心靈手巧”,剪紙是一項手、腦、眼并用的活動,學習剪紙的過程也是鍛煉雙手靈活性的過程。在剪紙的同時,腦子在一刻不停地思考,思考怎樣構(gòu)圖,怎樣布局,怎樣把作品剪得線條流暢,如何使作品精巧美觀等。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剪紙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擔任起鼓勵學生的角色,積極地鼓勵留學生要敢于動手、敢于創(chuàng)新、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力,讓留學生在剪紙課堂中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好通過剪紙創(chuàng)作大膽地表現(xiàn)出來。在這種新穎、有趣、豐富的課堂教學中,留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發(fā)展能力都能夠得到高速、有效的提高。
學習剪紙還可以培養(yǎng)留學生對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認識,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剪紙把吉祥觀念與造型藝術(shù)相統(tǒng)一源于商周,始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剪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杜甫詩《彭衙行》中:“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奔艏埾笳髦鴮ι畹臒釔叟c希望,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淳樸民風的展現(xiàn)。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善以己度物,即常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感悟現(xiàn)實世界。剪紙以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心理結(jié)構(gòu)、審美趨向為基礎(chǔ),采用聯(lián)想、象征、互滲等獨特的造型手法,來表述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作品往往是由某一物象中相似諧音而產(chǎn)生豐富想象后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
對外漢語教學剪紙課中,教師應采用將所剪裁的圖形或形象與其所象征的意義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借取中國漢字文化與動植物語句的“諧音”和“隱喻”的手法,一邊給留學生酣暢淋漓地講述著有趣的故事,一邊將中國人民的歡樂、吉慶、祝福等寓意表達出來。例如,蓮花和魚組合在一起的剪紙圖案,可以告訴留學生這是“連年有余(魚)”的意思;開口的石榴則有多子多孫的意思;用壽桃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剪紙課滲透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教育,留學生在剪紙課中對中國剪紙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中國剪紙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首先,剪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福、祿、壽、喜、生肖等等,在中國剪紙中都有所體現(xiàn),而這些正是國際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通過中國剪紙這種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來展現(xiàn)我們的民族文化,可以增加文化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調(diào)動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積極性。剪紙不但可以作為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教學形式。其次,剪紙教學可以和漢字教學結(jié)合起來。中國漢字中有很多是對稱的,如春、曰、王、天、口、大、人等,而對稱也是中國剪紙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在這一點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很多漢字可以通過剪紙來表現(xiàn),如果可以把剪紙很好地運用到漢字教學中,可以大大增加漢字學習的趣味性,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