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灶神是中華民族普遍信仰的神靈。自史前時代,灶神信仰在炎黃子孫中就以不同的形式被膜拜和供奉。本文通過對山東鄒城祭灶習(xí)俗研究為個案來窺探魯西南灶神信仰包蘊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灶神;起源;信仰;文化;內(nèi)涵
一、祭灶習(xí)俗研究背景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xí)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hù)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shè)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祭灶習(xí)俗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xí)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xí)俗歷史是更悠久的。
二、鄒城民間祭灶習(xí)俗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早起燒灶王爺畫像,送上天庭匯報當(dāng)家一年來的飲食溫飽狀況。年三十早起上供,張貼天地諸神和家族先人畫像。天地在左,家堂在右。用黃紙花條罩貼(鬼神吃飯害羞,需要遮擋住,掩面而食)。天堂下五碗菜,白菜襯底,上罩豬肉肥瘦各一、丸子、藕片,基本為三葷兩素;家堂下四碗,豬肉肥瘦各一,藕片、丸子各一。菜前各放一個饃饃,共九套。家堂旁給新逝去的還沒有上家譜的人單上供,兩碗菜,兩個饃饃。年三十貼新灶王爺,一碗菜,一個饃饃(包住,2月2吃,不害牙?。?,一燭香。各放上一雙筷子,最后上香菜,點上香,燒紙,燒值符,放鞭炮。晚上點蠟或電燈。天堂下三燭大香,或一盤香;家堂下兩燭香或一盤香。香一直燒到初二早晨。初五、十五、廿五和二月二都要點香。年三十下午四點多,在村外,視界無高大建筑物的空曠地帶,燒紙,點香,插留在地上幾根,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爹娘回家過年了)”。前三年,對新逝去的人上午請,念叨“XX回家過年了”?;丶野严悴逶诩姨们跋銧t內(nèi)。要將部分香送家譜堂插上。對新逝去的人,新生的人,這個時候都要續(xù)寫到家譜上。年三十供餃子,神三鬼四,即神單鬼雙。天堂前三盤,各盛五個;家堂前四盤,各盛四個。初一早晨餃子和初二早晨餃子同于年三十。初一中午和晚上,吃什么供什么,天堂和家堂前各供一碗。三十晚上,上供后燒全神、燒紙;初一早晨上供后燒紙,中、晚燒。在年三十和初一,家里的男人上供后,女人要端上餃子到各自“走供”,包括墻角、房梁、各道門、牲口圈、樹、井、路口、車輛等平日里生活看得到、用得著和走得到的地方、物件。初二送(父母)爺爺奶奶走,取家堂折疊好用布包住,出大門直奔墳地。后邊有人掃地,犄角旮旯都要掃到……掃鬼出門。在墳上,給大家族中的所有先人分送燒紙,然后點燒。燃放鞭炮開天雷。正月十五晚上燒天地。十五早上香,燒紙,早中晚上供,晚上20點至21點間送燒
三、灶神信仰文化內(nèi)涵
灶神是一個民間俗神,他秉承了民間的信仰觀念,即一切從世俗生活出發(fā),“沿著人們的生活脈絡(luò)來編成,并被利用于生活之中,服務(wù)于生活的總體目的?!比藗円环矫鎸ι耢`存有敬畏之心,認(rèn)為神靈主宰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以世俗生活的實際經(jīng)驗來詮釋神靈世界。實際上,神靈完全是人心造的產(chǎn)物,是種種凡俗世相的投影,民間信仰完全是人們?yōu)榱藵M足生存與發(fā)展的心理需要,而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一)灶神家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家庭通常是指在一個家長主持之下,共同居住、共同財產(chǎn)的親族團體。人們常常使用同宗、同居、同灶等語,作為家族的代用詞。同灶就意味著共同炊事,共同炊事則意味著共同居住,共同居住則有共有財產(chǎn),這是組織一個家庭的基本條件。所以灶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家庭的代表,因而分家也常被稱作分灶、分火,此外還有另起爐灶的說法。有的地方也叫分煙、拆煙等。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觀念也有相似的觀念。由于火塘灶是家庭的象征,因此分火塘即意味著分家。如納西族的習(xí)俗是,當(dāng)兒子離開父母另組新家庭,叫“另起一個火塘灶”或“另升一塘火”。
中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把塘灶與灶火視為全家族聯(lián)系的中樞紐帶,以灶火為中心形成家族伙居。視為家居生活的神圣中心,全家最大的主人和家庭的象征。比如在西雙版納的傣族的竹樓房中也是必須有火塘,這是世俗的家庭生活與宗教生活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時也是火神與祖神棲身來往之地,是家庭成員與神靈相互溝通的地方,是人們生活中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心。
(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含義
在民間集體潛意識中,生命都有輪回,天下萬物都有季節(jié)性的周期變換,要經(jīng)歷春的萌發(fā),夏的繁盛,秋的蕭條,冬的衰落,神也是如此。神的力量也是有周期的變化,神的初生所帶來的神力創(chuàng)造了神性所帶來的一切。但是,神的力量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它也有衰竭的時候。所以神也需要新生,以恢復(fù)神力,在這個時候,神往往也需要人的幫助。如年節(jié)是人類辭舊迎新的時刻,而此時種種送灶,迎灶儀式,往往也意味著神的再生。
在民間,每年灶神的死亡和再次誕生被隱喻為灶神的上天和重返人間。民間最普遍的風(fēng)俗是灶神一年一度周期性地返回天上,這對灶神本身可以重新恢復(fù)在人間消耗殆盡的神性。對人而言,灶神上天不僅是告御狀,更重要的是,灶神作為天地、人神之間的溝通媒介,使人同神界保持接觸,人下能不斷得到神的庇佑,使福氣財運得以降臨。同時,人們也相信祭灶時多多賄賂灶神,就可以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讓神靈賜福人間。所以年節(jié)對人類和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神的新生和神性的重新激活和人類獲得福氣的最大機會。
民間視灶神是能主宰支配一家人命運的“司命”之神,也被稱作“定福神”。其實,家中的吉兇禍福并不是有灶神決定的,而是與灶王爺升天的報告有關(guān)。因此,到了年終,也就是俗世和上天對話的日子,有福之人或者衛(wèi)生所垂青的人,在這樣的日子總能得到神的恩賜。灶神的全能性質(zhì)完全在于他與上天神界所保持的接觸。年節(jié)期間,灶神上下往返于天地的儀式,即所謂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證了灶神自身的神性能夠不斷地得到補充。這也就是說,補充神性是通過灶神儀式性地、周期性地“死而復(fù)生”來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