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眾文化,是指是工業(yè)化技術和商品經濟條件下產生的,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反映大眾日常生活實踐、觀念、經驗、感受,借助于傳媒系統(tǒng)在社會大眾中廣泛傳播,適應社會大眾文化品位、為大眾所廣泛接受并由他們參與其意義的生產、流通、消費、反饋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它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文化。體現(xiàn)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內含著當代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經驗、感受,是當代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有機構成部分。因而,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在其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一種文化反映。
作為一個文化的新生兒,大眾文化在中國的襁褓里得到了茁壯成長。它極力的向世人宣稱:這是一個大眾狂歡的時代。同時,它也像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豐富和活躍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使娛樂和流行具有文化意味,從而拓寬了文化的疆域;另一方面由于它固有的消費主義、世俗化、娛樂性等特征而消解了傳統(tǒng)價值和崇高莊嚴。
提及《林海雪原》就很容易與“紅色經典”聯(lián)系在一起?!凹t色經典”這一概念在當代語境中有泛化和濫用的傾向,它沒有統(tǒng)一的內涵和外延。只能很寬泛地認定“紅色經典”是指那些歲月久遠的、約定俗成的、群眾公認的、影響較大的、描寫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的經典作品。這其中包括小說、電視、電影和歌曲等。對于這些藝術形式來講,因為統(tǒng)稱為“紅色經典”,比如現(xiàn)在已經播出過的電影版或即將播出的新版電視劇的《林海雪原》。
2004年初,28集電視連續(xù)劇《林海雪原》在熒屏播后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觀眾紛紛表示不滿,因為在這部電視劇中把楊子榮那樣一個英雄人物,在劇中因為一點小事兒,竟然給戰(zhàn)友的飯里下瀉藥。這使得與原著有關聯(lián)的一系列人對電視劇改編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楊子榮養(yǎng)子楊克武甚至以“侵犯楊子榮名譽權”為由起訴電視劇《林海雪原》,要求該劇制作公司向楊子榮家鄉(xiāng)人民賠禮道歉。關于《林海雪原》改編的爭議,最終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官方文化領導機構動用行政命令直接出面干預——國家廣電總局于當年的4月19日下發(fā)了《關于認真對待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一些觀眾認為某些根據(jù)“紅色經典”改編拍攝的電視劇存在著誤讀原著,誤導觀眾,誤解市場的問題,并點名批評了《林海雪原》等多部紅色經典改編劇。
在電視劇《林海雪原》拍攝之前,觀眾早已對原著及樣板戲中的主人公楊子榮的形象,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前認知,即楊子榮就是智勇雙全的革命英雄。在深受現(xiàn)代革命話語影響的觀眾心目中,對這一英雄形象的任何褻瀆,都是不可原諒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影視劇在改編紅色經典《林海雪原》時,其有關楊子榮形象的塑造,一定要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與觀眾對這一形象的前認知相吻合。否則,觀眾將無法接受。電視劇《林海雪原》改編的失敗,正在于其對楊子榮形象的塑造,背離了觀眾對這一人物形象固有的前認知。
雖然導演希望借此對楊子榮做去階級化處理,以擺脫其過往固有的高大全式英雄形象塑造的痕跡%對英雄人物做日?;c人性化處理,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借日?;?,行庸俗化之實$更不能將人性化與人性之惡劃等號。因此,當導演極力彰顯劇中楊子榮行為之油滑與人性之惡時$其改編不僅走向了日?;c人性化的反面,其所塑造的楊子榮形象$也背離了觀眾對這一人物形象固有的前認知。
如果說電視劇《林海雪原》因其庸俗化的失敗改編,導致楊子榮式的“甘灑熱血寫春秋”的革命豪情消失無蹤的話。那么,徐克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就是在合理借鑒經典老片《林海雪原》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吸取了電視劇《林海雪原》失敗教訓的成功翻拍。徐克為整部電影注入了一股強勁澎湃的精氣神。這種正能量,既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又能引起新生代電影觀眾的強烈共鳴,而這正是電影《智取威虎山》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電影《智取威虎山》中,編導對反面人物有戲說和搞笑之嫌,但恰恰因為其戲說和搞笑的對象是反面人物。因此,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不僅覺得大快人心,且從中看到了徐克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對俠義問題的相關思考。與此相應,電視劇《林海雪原》正因為沒有在反面人物身上用力,卻反倒將楊子榮作為戲說的對象。因此,其遭到觀眾的指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僅如此,影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時,遵循傳統(tǒng)的三突出原則,維護了楊子榮在紅色經典《林海雪原》中已有的高大形象,吻合了觀眾對其固有的前認知。在此基礎上,影片又在眾匪首如八大金剛身上,注入了更多的喜劇因素。以此滿足了觀眾的娛樂需求。在尊重原著,多方面滿足觀眾心理需求的同時,徐克也對紅色經典《林海雪原》中所涉及的故事的相關背景,做了更具現(xiàn)代感的升級設定。影片中的威虎山,不僅是一個地勢險峻的土匪山寨,更擁有日軍在東北境內留下的秘密軍火庫。而匪首座山雕的目標,則是要成為東北的第二個張作霖,軍火庫的設定,為影片中異常火爆的槍戰(zhàn)場面的出現(xiàn),提供了合理性。而影片中的全景俯拍、數(shù)碼特效、以及攝影技術的運用#都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觀賞性。與此同時,影片在主題上,一如既往地延續(xù)了徐克對俠義問題的思考。換言之,整部電影講述的仍然是一個有關俠義的故事。
作為一部既有強烈的娛樂色彩,又能積極弘揚主旋律的正能量賀歲片。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是大眾文化語境中的一個特殊符號,主流意識形態(tài)借此緬懷了流金歲月,溫習了紅色記憶)而影片制作商則借此挖掘了蘊含于其中的娛樂元素與游戲精神,巧妙地達成了其商業(yè)目的。由此而言,電影《智取威虎山》成功改編的意義,不僅在于其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好看的主旋律電影更在于其給當代電影人帶來的有益的啟示:只有將紅色經典中的正能量帶入當代大眾文化視野之中,使觀眾在感受真善美的同時,得到昂揚樂觀的情感激勵。這才是中國未來主流電影的發(fā)展方向。
大眾文化是我們這代人乃至幾代人必須經歷的一種時代文化,這一文化新生兒為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出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經典。人類的文化歷史向我們彰示,無論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經典。我們之所以需要經典,是因為經典積淀了人類的智慧,蘊涵了民族精神,可以不斷啟示人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特別是像紅色經典這種主要由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體制的合力所產生的經典。誠然,經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具有可寫性的文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根據(jù)我們的時代和自身的處境,對經典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闡釋。事實上,許多經典正是經過不斷闡釋和改編才獲得了一代又一代廣泛的傳承的。然而,重新理解和闡釋并不能肆意妄為,極盡一切戲謔惡搞與顛覆消解之能事,而必須要懷著赤誠之心,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塑造人物、闡釋作品底蘊內涵。
所以對經典是珍惜、尊重,還是功利的消費、利用甚至褻瀆,既是檢驗改編者價值立場的重要標尺,同時也是改編的邊界所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余開亮博士認為:“紅色經典”的改編必須遵循原著的核心精神,必須有鮮明的立場,必須體現(xiàn)原著的完整性、嚴肅性和經典性。改編雖然可以在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性、敘事的細節(jié)性、人物形象的豐富性等方面下工夫,但原著中倡導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革命激情不能丟棄,更不容“惡搞”或者褻瀆?!?/p>
而要找到原著與現(xiàn)代生活的最佳契合點,讓紅色經典的核心精神從鮮活的敘事中自然流露出來,擔負起社會啟蒙重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及,而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