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復雜多變,法律的滯后性日益顯現(xiàn)。在法學研究過程中僅僅依靠固有的理論和經驗已經遠遠不足,因此在法學研究過程中實證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實證研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解決法學問題時都產生積極的作用,并解決其他研究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民族法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法學,其包含內容廣泛,各民族之間差異巨大,在民族法學研究中運用實證研究分析方法不僅能克服各民族之間的特殊性,還能在充分研究各民族習慣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法,制定適合各民族實際情況的法律法規(guī),促進民族之間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實證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民族法
實證研究是基于擺脫價值判斷的阻礙,只考慮客觀事件中的規(guī)律,并通過收集到的資料,用于分析和預測人類的行為和后果。實證研究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關注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了解法律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其主旨在于“法律是什么”的問題,而不是融入價值判斷的“法律應該是什么”。
一、法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內容
法學的研究方法就是為了探尋法學和法律的內在規(guī)律,為表達法學學術觀點而運用的視角和手段。法學方法本身并沒有高低之分,不同的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甚至就同一問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視角都能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二十世紀以來,伴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分化與整合,法學研究也異?;钴S。研究者在已成熟的研究方法之上,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理論研究的深化和更新。
源于歐洲近代實證主義思潮的法學實證研究在中國法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逐漸成為中國法學研究的常規(guī)范式。實證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以觀察和訪談的形式進行,最好的方式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所在的地區(qū),與研究對象進行互動,而且需要足夠的時間了解研究對象,研究者所觀察或訪談的內容越全面越深入,對研究者的研究就越有利。比如在研究民族村寨糾紛解決方式這一問題時,就只能采取訪談或實地觀察的方式,通過對案件參與人的訪談收集研究資料。定量研究是指收集樣本,并通過數學的計量工具進行研究。定量研究關鍵在于樣本的選擇,科學的樣本選擇方法直接影響研究呈現(xiàn)的結果。雖然定量研究可操作性強,結果直觀易懂。
法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表現(xiàn)為個案研究和樣本研究。個案研究是傳統(tǒng)法學教育和研究方法,其功能主要是從判例中提煉出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或者通過判例進行批判性分析,為以后法律的修訂做準備。我國實行案例指導制度,研究者們越來越重視案例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個案研究。統(tǒng)計研究注重的整體規(guī)律性,而個案研究是具體的推理過程,對于法律推理過于簡單的案件則采用統(tǒng)計研究更為有益。
二、實證研究與民族法
實證研究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學研究方法,在民族法中的運用尤為明顯,民族法的研究離不開法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但相對于其他法學學科,民族法學具有綜合性,民族法作為調整民族之間法律關系的規(guī)范,“民族法的主要任務就在于調整各類民族關系中所體現(xiàn)人權利義務關系?!盵1]民族法學是我國法學發(fā)展過程中新近出現(xiàn)的研究領域,他的定義、基本理論、研究范圍以及研究方法等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逐步形成。民族法作為調整民族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民族法學以民族法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法律學科。民族法學研究的內容涉及“民族法基本理論、民族法制史、少數民族習慣法、民族法制以及國外民族法問題?!盵2]從1979年到1984年,我國的民族法研究基本上圍繞著學習新憲法并以宣傳、普及、解釋民族法以及其他民族法律法規(guī),共同組成我國的民族法律體系。1991年民族法作為獨立的法學學科正式列入《中國法律年鑒》中的法學學科行列。1990年中國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成立,民族法學研究者們更加深入研究民族法的問題。民族法在研究的系統(tǒng)性、超前性、指導性、深入度等方面還很欠缺。社會的不斷變遷要求民族法的研究不能僅僅立足于已有的理論基礎,需要不斷的了解各民族實際情況。因此采用實證研究在民族法研究過程中尤為重要。
三、實證研究在民族法中的具體運用
民族法學的研究依賴于對民族特殊性的了解,在處理民族事務過程中必須了解民族特性,才能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是通過實際調查的方式了解被研究對象,在民族法中運用實證研究,以求在處理民族糾紛時達到公平、實現(xiàn)定紛止爭的目的。
(一)定性研究的運用
定性研究以個案入手,通過具體的案件訪談或者實地調研的方式了解被研究對象。民族法的研究不僅要立足于法學理論知識的研究,各民族的特殊性也是民族法研究的對象,在研究與民族相關的案件時需要研究者實地調研和訪談。對個案進行研究以后再將各個案件整理歸納,總結城市散居少數民族權益受到侵害的根源,為制定和實施城市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撐。
民族法研究的范圍廣泛,且中國作為第一個將民族法列為獨立法的國家,在民族法的研究過程中能夠借鑒的理論和經驗缺乏,更多的是需要通過實踐總結。在民族糾紛解決過程中應當依據各民族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解決方式,而不是盲目的采取通用的解決方式。定性研究的方法能夠充分了解各民族的實際情況,能夠提高民族法的適用性與可操作性。
(二)定量研究的運用
定量研究重點在樣本的選擇,樣本的質量和數量對研究結果存在直接的影響。影響抽樣的因素一方面是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影響樣本的選取,另一方面是選取樣本技術的采用、樣本選取的數量和覆蓋面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在民族法研究過程中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十分普遍,定量研究的結果直觀易懂。在《中國民族散居化的歷史與原因考查》一文中,作者為了證明我國少數民族散居現(xiàn)象普遍,通過對少數民族分布情況的統(tǒng)計研究了解到,“1964年分布于2000個先(市)以上的少數民族只有一個,到1982年和1990年已經分別增加到2個和5個,他們分別是1982年的回族和滿族與1990年的蒙古族、回族、苗族、壯族、滿族;分布1000—1999個縣(市),有1964年的四個民族(蒙古、苗、壯和滿等民族),1982年和1990年分別增加到7個(蒙古、藏、苗、彝、壯、朝鮮、滿等民族)和8個民族(藏、彝、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等民族)”[3]對少數民族散居情況的研究是基于年份為基礎,通過選擇有代表性的年份對不同分布情況的民族做出統(tǒng)計研究。對每年民族分布情況的辯護可以直觀的看出民族分布越來越廣,對散居少數民族權益的保障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占全國總人口8.41%的少數民族來說,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權益是處理好國家和諧發(fā)展的基石。
民族法作為調整民族之間以及國家與民族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民族法學的研究也依賴于民族關系,充分了解民族關系是進行民族法研究的基礎。因此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理統(tǒng)計與分析的方法,增強法學實證研究結論的科學性與說服力。法學實證研究在民族法學中的運用,大大提升了研究者對各民族之間關系的認知,也將極大的豐富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增強民族法學研究的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
注釋:
[1] 鄭毅,《試論民族法學的性質、理論體系及其調整對象》,《廣西民族研究》,2010(3).
[2] 張文香,《論民族法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3] 陸平輝,康占北,《中國民族散居化的歷史與原因考查》,《貴州民族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