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社會形勢下,人民群眾“熱衷”信訪,信訪工作部門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工作任務復雜繁重,工作的實質效果不佳。但信訪制度作為極富中國特色的民主方式,還沒有哪一項制度可以取代它并幫助民眾擺脫困境。如果取消信訪制度,將是對中國社會的不負責任,也是對中國國情的無知。本文詳解了我國信訪制度的現(xiàn)狀,探究其中問題所在,并給出完善信訪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信訪制度;信訪現(xiàn)狀;完善;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民對政治活動高度關注和參與,民生需求極速擴大。原有的信訪制度逐漸出現(xiàn)諸多問題,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具體國情,亟待進一步的改革與完善。
一、我國信訪制度的現(xiàn)狀
1.全國信訪總量有所下降,但到京上訪數(shù)量增多
2013年至2015年,基層各級信訪部門接收到的信訪數(shù)量正在逐年下降,情況有所緩和,但到京上訪人數(shù)仍然只增不減。這一現(xiàn)實情況與我國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緊密相關。隨著經濟繁榮、文化提升、國民維權意識增強,各類社會矛盾也在逐漸激化。例如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并涉及房屋拆遷、房地產開發(fā)、城市建設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等問題,造成民眾積怨,不滿基層提出的解決方案,因此到京上訪人數(shù)一直在增加。
2.網上信訪高效便捷,逐漸成為信訪主渠道
為了更好地了解民生、聽取民意,使信訪工作更加公開、透明、高效,國家信訪局門戶網站從2013年7月1日起全面開放網上投訴平臺。
網上信訪不受時間、空間和人數(shù)的限制,是國家信訪局開展陽光信訪的重要內容,在保證信息透明的同時為民眾提供一個提出訴求的平臺,變“走訪”為“網訪”,大大降低社會成本,方便群眾進行信訪。與傳統(tǒng)信訪相比,網上信訪工作效率更高。從2013年至今,網上信訪數(shù)量占信訪總數(shù)百分比不斷增加,分別超過群眾來信來訪,郵件來訪,走訪等形式,成為信訪主渠道。
3.信訪形式復雜多樣,越級上訪、集體上訪、重復上訪、非訪鬧訪現(xiàn)象層出不窮
盡管從2014年5月1日起,國家規(guī)定信訪部門不再接待越級走訪,但通過網絡、郵件等形式進行的信訪則不受限制。但仍有一些群眾無視規(guī)定,堅持越級走訪,甚至召集多人進行集體上訪、重復上訪、非正常上訪、過激上訪等。國家信訪局在2013年出示的數(shù)據顯示,上訪案件中71%有理,60%卻要重訪。
4.信訪積案過多,其中省級、縣級占大頭
今年4月26日,國家信訪局在京召開全國信訪系統(tǒng)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推進信訪積案化解電視電話會議上,通報了前一階段全國各地化解信訪積案的情況。截至4月25日,各地共梳理排查的信訪積案中,省級占41.4%,市級占23.7%,縣級占34.9%。截至4月25日,信訪系統(tǒng)梳理排查的信訪積案中,省級占41.4%,市級占23.7%,縣級占34.9%。[1]
5.地方政府和基層官員截訪事實時有發(fā)生
目前而言,基層政府派人到上一級攔截上訪人的截訪事實還大量存在。或許是為了信訪排名、體現(xiàn)“穩(wěn)定”,也或許是為了及時解決非正常上訪事件、防止擾亂正常信訪秩序,總之近幾年來中國基層政府截訪實踐時有發(fā)生,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眾的上訪權,阻礙了民情的上傳。
6.部分信訪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受賄腐敗
信訪工作是聯(lián)系群眾與政府的重要制度,卻也成為了部分心術不正的信訪工作人員貪污受賄的歪門邪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官員被指證利用職務之便,在修改信訪數(shù)據、處理信訪事項等方面非法收人錢財,給人“方便”。而一些基層政府在“息訪”不成功、“截訪”不管用的情況下,為了保持所謂“清白”,給上級留下“穩(wěn)定”的印象,只好想方設法“信訪尋租”、“銷號”,從而更加滋生腐敗。
二、我國信訪制度存在的問題
1.信訪人無合法有效證據卻期待過高
我國重復上訪數(shù)量居高不下,一部分是確有冤情,另一部分是由于信訪人期望值過高,對已決事件的結果心存不滿。信訪人一方面期待著有更大的利益獲取,另一方面又因無法拿出有效證據而不能被當級信訪部門承認,心有不甘,于是不斷上訪,不厭其煩。
2.公民不了解信訪制度,法律觀念淡薄,法制知識貧乏
多年來,社會上頻繁出現(xiàn)非正常上訪、越級走訪、鬧訪等情況。其中不乏上訪者利用信訪制度,濫用信訪權利,超越法律界限無休止地提出無理要求的情況。與此同時,有的信訪工作單位為了保持工作成績和形象,對于重復上訪者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做出無原則的退讓,給予諸多本不該給予的惠利,使得群眾形成“不鬧不理,大鬧才理,多鬧多利”的錯誤觀念。這實際上反映出我國公民對于現(xiàn)有信訪制度的不了解和法制知識的匱乏。
3.信訪功能混亂,信訪部門職權劃分、責任分配不清
信訪部門只是一個綜合協(xié)調部門,行使的應該是收集、處理和傳送民情民意的職能,是人民政府與人民溝通的橋梁。但如今更多人將“信訪”作為高于法律幫助的救濟方式,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有事就上訪,并向信訪工作部門施以高度壓力,導致信訪功能顛倒混亂。同時由于缺少統(tǒng)一性的權威管理,各級信訪部門沒有形成統(tǒng)一協(xié)調機制,各部門機構職責不清,信訪資源浪費嚴重。[2]
4.基層工作不扎實,人民群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過低
有些基層政府的信訪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不夠重視人民群眾的信訪與訴求。對于一些相對棘手復雜的信訪問題能推就推,各部門機構之間互相“踢皮球”,時間久了就成了懸而不決的積案,大大打擊了民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政府部門公信力。甚至有的信訪部門對案件熟視無睹、弄權在手、貪贓枉法,相關部門玩忽職守、不依法執(zhí)政?;鶎庸ぷ鞑辉鷮嵆蔀楣娚显L的最大成因。
三、我國信訪制度的完善
1.法制化信訪,完善信訪監(jiān)督制度,嚴厲反腐,明確信訪職責歸屬
我國現(xiàn)行的《信訪條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規(guī),遠遠不及法律的權威性與有效性。要完善信訪制度必須盡早將信訪納入法制軌道,如此才能有理有據地對各項信訪事務加以約束,維持信訪秩序,充分發(fā)揮信訪作用。另外要加強干部作風和能力建設,明確各項職責歸屬,避免“出了事故找不到肇事者”情況的發(fā)生。努力完善信訪監(jiān)督制度,積極反腐打虎。只有在工作單位內部搞好了風氣,才能使完善信訪落到實處。
2.加大信訪法制宣傳力度,普及法律知識
在基層群眾之間擴大有關信訪的法制宣傳,利用網絡、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向基層群眾傳輸普及法律知識。只有當他們學習了法律知識,了解了相關法律后果,才能減少社會上非正常上訪、鬧訪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拓展民眾訴求表達方式與信訪渠道
進一步加強“陽光信訪”的建設,公開一切應當公開的信訪信息,將信訪透明化,提高人們對信訪的信任度。拓寬信訪渠道,提倡網上信訪、媒體信訪等多種新型信訪方式,減少社會信訪成本。
4.堅持依法行政,及時排查并解決信訪問題,樹立政府良好形象,增強政府公信力
堅定“以人為本”、“是人民的好公仆”的理念,依法行政,時時刻刻為人民著想,腳踏實地為人民工作,真心實意為人民付出。端正行政態(tài)度,不漠視任何一個需要信訪的人民,也不縱容姑息任何一個違法違紀份子。努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政府的好感與信賴,維護兩者之間的良好關系。
結語:
信訪制度作為一項公民用以自主維權的重要制度,能夠有效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保持各級人民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是中國特色民主的外化表現(xiàn)之一。本文對現(xiàn)有的信訪制度的現(xiàn)狀和難題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并提出幾點措施與建議。信訪制度只有通過客觀分析國情,重新建立有效機制,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促進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定。
參考文獻:
[1]梁士斌 . 集中攻堅化解信訪積案[N] . 法制日報——法制網 . 2016-4-26
[2]張超 . 論我國信訪制度的現(xiàn)狀及其完善[J] .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