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詮釋學得詞源意義始于對赫爾墨斯宗教形象之追述,從而使其概念意義中包含了理解與解釋的統(tǒng)一之內(nèi)涵。然而,由于十九世紀之前的詮釋學并未完成自身的獨立形態(tài)。神學、語文學和邏輯學的輔助學科的角色是人們在很長時間內(nèi)忘記了詮釋概念中理解與解釋的統(tǒng)一,直到施賴爾馬赫德浪漫主義詮釋學開始,理解與解釋的統(tǒng)一再次進入了學史學視野。
詮釋學(hermeneutics),在19世紀以前,大多是作為一門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的方法或技藝,與修辭學,邏輯學和神學等學科的發(fā)展交織在一起,而并為獲得其自身的理論形式。然而,也正是在這種交織發(fā)展中,詮釋學在人文科學諸學科的土壤中,逐漸進行著其自身的理論鑄型。到了十九世紀,在施賴爾馬赫等人的努力之下,才以“一般詮釋學”的理論訴求形式,獲得了自身獨特的理論形態(tài),并在其后,經(jīng)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幾位德國哲學家的努力下,以“哲學詮釋學”的樣態(tài),提升為一門哲學分支理論,并開始其完全哲學化的理論構(gòu)型和學科訴求。而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在與解構(gòu)主義、新實用主義、批判理論等思潮交織和爭鳴的同時,再次在人文科學諸領(lǐng)域形成了多樣性的樣態(tài)。為了更好的理解其多樣性的樣態(tài)的本質(zhì),應(yīng)該首先回到詮釋學概念形成的起點,追溯其詞源學的意義。關(guān)于詮釋學的詞源學意義,學界主要有如下兩種觀點。
一、詮釋學的兩種詞源觀點
詮釋的第一種詞源學觀點是宗教學詞源,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詮釋學的希臘語表達Hermeneutike的詞根是Hermes,這個詞根來自于希臘神話形象赫爾墨斯。他是奧林匹斯山上諸神派往人間的信使,傳達的神的旨意。海德格爾認為,詞源上可以追溯到赫爾墨斯的詮釋學的意義不僅僅指解釋,而是帶來福音和消息1。這種傳達福音的中介性行為在伽達默爾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解釋。伽達默爾認為,赫爾墨斯的工作具有雙重含義:①理解諸神的命令,②解釋和闡明諸神的指令。所以,詮釋學的基本含義就是通過理解和解釋吧一種意義關(guān)系從一個陌生的世界轉(zhuǎn)換到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即“詮釋的工作總是這樣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轉(zhuǎn)換,從神的語言世界到人的語言世界;從一個陌生的語言世界到自己的語言世界?!?然而,也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此提出了異議,凱伊倫(Kerényi Karl)在在研究希臘基本概念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詮釋學(Hermeneutike)與赫爾墨斯(Hermes)并不存在任何的語義學關(guān)聯(lián)3。哈索·耶格(Jaeger,Henry-EvrardHasso)也認為,詮釋學的詞源并非來自赫爾墨斯,而是始于約翰·孔哈德·丹恩豪爾的《圣經(jīng)詮釋學或圣書文獻解釋法》一書,并在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4
詮釋的第二種詞源學觀點是語義學詞源,德國宗教理論家G.艾伯林在其主編的《歷史與宗教學詞典》中指出,詮釋學的希臘語動詞Hermeneuein在古代希臘語中含有三個意義指向:①說或陳述(aussagen,ausdrücken),即口頭講說;②解釋或說明(auslegen,erkl?ren),即分析意義;③翻譯或口譯(übersetzen,dolmetschen),即語言轉(zhuǎn)換;即詮釋的途徑可以通過陳述、解說或者翻譯而最終實現(xiàn),這三種意義指向都可以表示將要理解之物“帶入理解之中”(zumVerstehenbringen)或者“理解之達成”(Verstehenvermitteln)。而美國學者帕爾瑪(Palmer)則認為,這三種意義指向統(tǒng)一于英語日常動詞interpret,從而把詮釋的意義解釋成為“使陌生的時空和經(jīng)驗中分離的東西,成為熟悉的、現(xiàn)實的和可理解的東西,這樣,所有需要陳述、說明和翻譯的東西就都具有了被帶入理解之中的可能性。5
二、詮釋學意義諸要素
詮釋學意義首先是翻譯,即把一種意義關(guān)系從陌生的語言世界翻譯成我們熟悉的語言世界,十六世紀牛津大學教授漢弗雷(Humphery)在《詮釋方法》(1959)第三卷中,把希臘文hermeneia定義為“翻譯”。伽達默爾把這種翻譯活動比喻成“在各方利益之間進行中介”,這就是說,詮釋學要照顧兩個方面的利益,所以詮釋學理論發(fā)展過程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中介,作者視域與解釋者視域之間的融合,正是這一比喻內(nèi)涵的直接體現(xiàn)。
以詮釋為目的的翻譯之實現(xiàn)前提是理解與解釋。即要理解神的語言就需要首先理解神的語言,而理解神之語言并不是詮釋的終極目標,還要將理解的神之語言翻譯成人的語言,所以從一開始,翻譯就是理解與解釋的統(tǒng)一。然而,十九世紀之前的哲學家只是把詮釋看做是理解之后的偶然性為,直到浪漫主義詮釋學,理解與解釋在回歸到原初的統(tǒng)一框架內(nèi),即理解的本身就是解釋,理解必須要通過解釋才能實現(xiàn)。6
參考文獻:
[1]Heidegger, Martin. Der Weg zur Sprache[M]. Oldenbourg, 1959: 122.
[2]Gadamer H. G.GesammelteWerke,Bd.2,HermeneutikII:WahrheitundMethode, Erg?nzungen, Register, 2[J]. Auflage, Tübingen, JCB Mohr (Paul Siebeck), 1986: 92.
[3]Kerényi K. Griechische Grundbegriffe: Fragen und Antworten aus der heutigen Situation[M]. Rhein-Verlag, 1964.
[4]Jaeger H E H. Studien zur Frühgeschichte der Hermeneutik[J]. Archiv für Begriffsgeschichte, 1974, 18: 35-84.
[5][6]洪漢鼎. 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M]. 商務(wù)印書館, 2010: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