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jié)合多種藝術領域的學科本位藝術教育(DBAE),強調(diào)從藝術家、美術史學家、美學家和美術批評家的角度來教授美術。在此背景下美術史的教學應強調(diào)美術學科的自身價值,而不是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屬。而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史教學中,美術創(chuàng)造依然是課堂活動的主導,美術史常常作為美術創(chuàng)造信息與思想的源泉來學習,很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教學。針對這樣的教學弊端,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究:加強對美術作品背景、意義的深入綜合探尋來理解美術作品的內(nèi)涵;對某個或者某類單一的美術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在學生和美術史之間建構(gòu)必要的聯(lián)系以輔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運用比較對比法多角度探尋美術作品的象征意義和創(chuàng)作意圖。希望通過對這些教學策略的初步探討能夠?qū)⒚佬g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教學,從而使美術史有效地融入課堂當中。
【關鍵詞】: 基礎教育;美術史;課堂教學策略
20世紀60年代,“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思想,即DBAE產(chǎn)生。它改變了過去“兒童中心論”的教育思想,將美術學科劃分為四個學習領域(美術創(chuàng)造、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學)進行教學,強調(diào)美術學科自身的價值,而不是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強調(diào)周密的課程設計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教學,糾正了以往以美術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藝術知識奠定了基礎。盡管DBAE對美國乃至中國的美術教育產(chǎn)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我國基礎教育的美術課堂中,工具主義教學始終是美術教師教授美術史最常見的方法,美術創(chuàng)造依然主導著課堂活動,在剩余的三個學科(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學)中,美術史經(jīng)常作為美術創(chuàng)造信息與思想的源泉來學習,很少作為獨立的學科進行教學。那么,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將美術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教學?如何更好地將美術史有效地融入課堂中來呢?
美國一位討論基礎教育的美術史課堂教授曾說:“對于一個幼年學生而言,只通過一種方式讓他研習美術,會導致其美術歷史觀扭曲,美術體驗不完整。”這表明我們需要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定義美術史、實踐美術史以及美術史教學,而不僅是從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美術職業(yè)訓練時所經(jīng)歷的美術史。
一、通過對美術作品背景、意義的探尋深入理解美術作品
美術史的教學不僅需要對作品中客觀可測的因素進行關注,同時應努力使美術作品中隱形的東西凸顯出來。通過對美術作品背景、意義等的探尋,使美術作品被看成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對象,任何有助于一層層地剝開其意義的信息對于美術的探尋都大有裨益。任何美術作品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們有感情、有需求,并且是由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事件激發(f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通過建立這樣一種理念,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美術作品: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個世紀中,它們在被不斷詮釋、不斷繼續(xù)創(chuàng)造著。學生如果需要對美術作品作出有效的反應,能夠與作品達成共識并與之共鳴,那么他們就必須在畫家、藝術作品與產(chǎn)生畫作的社會現(xiàn)實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
以時間順序去看藝術風格的發(fā)展史固然是梳理美術史發(fā)展脈絡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想更深入地理解美術史并且輔助自身的美術創(chuàng)作,那么,對美術作品背景及意義的探尋、聚焦于特定的主題、作品、畫家以及畫作時期,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有時少即是多:深入挖掘勝于廣泛了解
威爾遜認為,對于年輕人而言,對幾個藝術家或者美術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也許更有價值,而不是廣泛地接觸美術歷史。學生們要抓住機會深入地發(fā)掘美術作品,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背景與形式的細微而復雜的組織方式。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史教學課堂中,應努力為你的學生提供機會,使其對個別的單一的美術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夠探尋其中的象征意義。
以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為例,對其的深入挖掘可以從如下幾個步驟下手:審視、討論畢加索這幅畫的初步草圖,并將其記錄下來;研究畢加索在畫壁畫時所拍的照片;探討這幅作品的象征意義、意義、神秘性、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與風格等;審視美術史學家與批評家對于此作品的評論與闡釋。兩至三周以后,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有關該畫作的理解與立場,并由此寫下他們對于畢加索作品在美術史上具有說服力的描述。這種方法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美術欣賞和美術史學習的一種十分有趣的學習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征適當調(diào)整教學策略,是一種可以嘗試的美術史教學佳法。
三、在學生與美術史之間建構(gòu)聯(lián)系
如何讓美術史課程生動活潑,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必要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應首先問問自己:“我如何能讓我的學生們認同那些生活在很久以前的畫家?我們與生活在100年、300年乃至1000年之前的人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意識到時間只是一件相對的事情;盡管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穿著與使用的技術也發(fā)生了巨變,但是許多有關人類與人類所關心的事情卻絲毫沒有改變。就年齡而言,小學階段甚至更小的學生還不能夠理解時間的相對性這一概念。那么在美術史課堂中,教師需要做到:一,幫助學生明白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美術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二,幫助學生形成長時間的意識。通過選擇跨時代、跨文化的主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身時代、地域與其他時代、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可以將阿蒙霍特普與埃及王后奈費爾提蒂在其秘密住所的畫像、古代危地馬拉瑪雅人丈夫手抱妻子的雕像,以及布朗庫西作品《吻》中擁抱的夫婦,進行對比分析。如此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可以有著同樣的趣味、感受以及擔憂。
四、運用比較對比法多角度探尋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絕不能孤立地理解事物;我們總是將一個事物與其周圍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理解。在美術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在討論美術作品時,總是會參照其他的作品,從而獲得對價值與等級判斷的不同視角。比較與對比美術作品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美術史教學策略。學生們不需要很強的背景知識,也不需要很多與美術相關的專業(yè)詞匯,就可以參與到該活動中來,并且能夠獲得多角度結(jié)論。如果事先對需要作對比分析的美術作品認真地篩選,還可以檢驗無限多的概念與表達。給學生們呈現(xiàn)包含了相同主題,但風格、情緒、意義都不同的作品,有助于學生明白一幅作品可能有很多可以闡釋的東西,而不僅僅只是對作品中圖像的初步識讀。
例如,通過對比分析以下美術作品:《男人和女人》(瑪雅,公元前700年)、《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揚·凡·艾克,1434)、《巴黎的街道·雨天》(居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室內(nèi)場景》(埃德加·德加,19世紀)、《第二輪拳擊比賽》(凱恩霍爾茲,1982)、《克拉克·帕西夫婦》(霍克尼,1970-1977),來回答藝術家是如何表現(xiàn)夫婦、如何表現(xiàn)其親密、如何表現(xiàn)夫婦二人的互動以及如何表現(xiàn)戲劇沖突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課堂上的美術史教學不同于美術歷史的研究,二者所用的方法不能等同。一直以來,我們的美術史教學大都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黑暗中的美術”的方法,即從史前到當下,按時間順序呈現(xiàn)美術史。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而言并不適合,我們需要找到適合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美術史教學模式,以便讓學生與過去的歷史建立聯(lián)系,了解美術史上驚人的記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這個艱難的過程需要教師以及美術史學者們不懈地探索,從而使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史課堂落于教學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