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應課改要求,打造自己學校的特色教學:生·動課堂。生·動課堂是以導學案為載體,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為主體,教師調(diào)控為輔的一種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站在學習金字塔的頂端,培養(yǎng)學生自學互助、自信謙虛、展示自我的良好品德。
一堂成功的“生·動課堂”并不是教師講得有多好,而是在于能否讓學生“興奮”起來,在課堂上互不相讓,進行思維火花的碰撞,展示出個人的才學,同時也泄露出他們的一些認知偏差。雖然教師講得少了,但這比傳統(tǒng)課堂更考驗教師應對和調(diào)控能力。以《太陽與月球》第二課時為例,講解我對生·動課堂的感悟。
感悟一:時間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大部分時間已經(jīng)花在學生討論與展示中了,留給教師的時間非常有限,因而當學生分析到位時,老師不能重復,否則一節(jié)課會顯得繁瑣,最終講解不完。教師所需做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捕捉重要內(nèi)容,最終抓住重點,再進行總結(jié)。
《太陽與月球》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大小、表面、環(huán)形山。知識點比較淺顯,很適合開放性教學。因而安排了第1個討論與展示:每一組為一個科學團隊進行討論,比一比哪個團隊對月球的了解多?在這之前已經(jīng)讓學生進行預習,查找資料,現(xiàn)在這個討論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組間討論有序而又緊張,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將所知匯集在小白板,顯然這個討論達到了預習與復習的目的,即能重溫所知的知識,又能通過組員獲得新知識。
課堂實錄一:
小組A(小白板臺上展示講解):1、月球上聽不到聲音;2、月球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6;3、月球上無大氣,無介質(zhì);4、月球上有豐富的氦3;5、月球晝夜溫差比較大;還有什么補充或糾錯?
生1:第4點可以進行補充,月球上有豐富的資源。
生2:沒有做到用關鍵詞。
生3:月球上一天為地球上28天。
小組A:我們的小組展示到此結(jié)束。
全班掌聲鼓勵。
師:下面再請一個小組上來展示。剛剛提過的不要再重復了。
片斷分析:小組展示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上來的小組能夠講出很多有關月球的知識,此時只需要學生舉手在臺下進行補充即可。另一種情況,上臺的小組講的內(nèi)容并不多,而下面的學生要講得內(nèi)容太多或者放不開,導致舉手補充的并不多,這時可以讓其他小組上來補充。但是老師必須要強調(diào)不能復述之前已經(jīng)講過的內(nèi)容,否則會顯得冗長沉悶。這需要日積月累的強化,平時上課學生起來講重復了,就明確指出并不給予獎勵,長此以往,學生上課注意力會集中,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答案,吸取精華,指出錯誤。
感悟二:生·動課堂要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將思維局限在本堂所講的內(nèi)容,因而問題的設計與產(chǎn)生是非常重要的。而問題存在于學生的話語當中,老師需要去捕捉問題,并適當?shù)萌ヒ龑?,就會出現(xiàn)課堂的高潮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能解決教學重點。
課堂實錄二:
師:請問在月球上晝夜溫差大、聽不到聲音、布滿環(huán)形山的原因是什么?小組討論2分鐘。
學生小組討論。小組B上來展示,以下生1、生2代表一小組。
生1:我們代表第1小組上來展示。首先由王某某解釋地球上為什么晝夜溫差大。
生2:晝夜溫差大是因為地球上沒有臭氧層。
生1:月球上之所以聽不到聲音是因為月球上沒有介質(zhì)。環(huán)形山形成是古老火山爆發(fā)形成的產(chǎn)物,月球形成早期小天體頻繁撞擊形成的產(chǎn)物。還有什么問題要補充或質(zhì)疑嗎?
生3:請你解釋下臭氧層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生2(愣了下):根據(jù)我的理解臭氧層應該是保持溫度。
生4:我想回答下生3的問題。臭氧層應該是吸收紫外線,防止紫外線直射。
生5:為什么沒有臭氧層溫差就大?
生1:剛剛生4已經(jīng)回答過了。
生6:剛剛生4并沒有解釋為什么月球上晝夜溫差大。臭氧層只是吸收紫外線,紫外線為什么影響溫度?
組B學生被問愣了。師:這個問題有誰能幫忙下?
生7:臭氧層有調(diào)解氣候吸收紫外作用。紫外線有熱效應。
生8:是紅外線具有熱效應。紫外線沒有熱效應。還是沒有解決為什么吸收紫外線晝夜溫差大。
師:所以生2的回答是錯誤的。那么引起晝夜溫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生9:上學期學過比熱的大小。是不是月球上有些物質(zhì)比熱比較小,所以它的晝夜溫度變化比較大?
師:回答得很好,能夠把上學期所學應用起來。但是你想地球沙漠地帶,沙比熱很小,但是它的晝夜溫差遠遠小于月球的晝夜溫差。
生10:一面受到太陽直射,溫度比較高;一面沒有受到太陽直射,溫度比較低。
生1:還有問題嗎?我們的展示到此結(jié)束。
掌聲鼓勵。
師:剛剛生10提到受到太陽直射。為什么能受到太陽的直射,有什么物質(zhì)在抵擋?
生答:大氣。
師:因為月球沒有大氣,所以陽光直射月球表面溫度比較晚。大氣具有保溫作用,所以地球夜晚溫度相對月球要高很多。為什么月球早期會受小天體頻繁撞擊呢?
生11:月球上沒有大氣。隕石與大氣磨損,或使其消失殆盡。
師:糾正第一小組回答的一個錯誤,月球上是有介質(zhì)的,固體也稱之為介質(zhì)。聽不到聲音主要是因為沒有大氣。
片斷分析:以上學生起來回答都是由生1點名選擇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這一問題讓班級1/3的學生都參與回答了。尤其是“月球上為什么晝夜溫差大”。這是我事先并沒有設想到,一般班級里總會有學生看過有關這方面的內(nèi)容,由于展示的學生說錯,導致后面跑偏了。但也正因為這個問題讓整個課堂進入高潮。生3、5、6他們明確地抓住對方的漏洞,希望生2能夠解釋紫外線導致晝夜溫差大的原因,進行正反方交戰(zhàn)。剛開始老師要放寬心,由著他們?nèi)庌q。在最關鍵的時候開口,引導他們輕松的進入正軌,認識錯誤,再次尋找正確答案,對之前所學的知識也進行了復習。這是傳統(tǒng)課堂所不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再根據(jù)學生的答案進行點撥,得出正確答案,相信他們會對這一答案印象深刻。在最后階段我還需要再指出前面展示過程中的錯誤,并進行總結(jié),時間不長,但必不可少,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生·動課堂打破傳統(tǒng)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為了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還需要再一步優(yōu)化,讓學生愛上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