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嶺南書法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縱觀嶺南書派,能書之人少之又少,作為書法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三:一是唐朝的張九齡(678—740年);二是南宋的崔與之(1158—1239年);三是明代的陳獻章(1428—1500年)。崔與之上距張九齡大概500年,下距陳獻章約有265年,所以明朝人認為,幾千年間,張九齡、崔與之和陳獻章是嶺南書法史上的三座分水嶺。
【關(guān)鍵詞】:二王;茅筆;茅龍筆;吳門書派
一、陳獻章生平簡述
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臺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云老人等。陳獻章是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上承程朱理學(xué),下起陽明心學(xué),主張“學(xué)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xué)風(fēng),逐漸形成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學(xué)派,史稱“江門學(xué)派”,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教育家、和書法家。作為書法家的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喜愛。
其先祖是宋朝官員,后因政治變化,其高祖南下定居新會。其祖父陳永盛,其父陳樂蕓皆好道術(shù)、善詩文。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對其必有積極的影響。
陳獻章出生于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白沙里,江門市形成距今已有600多年了,管轄范圍為“五邑”,蓬江是“五邑”中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但是,陳獻章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大明朝中期,也就是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動蕩的局勢就注定陳獻章的人生會充滿坎坷。
二、陳獻章的書法
嶺南的書法,在明代以前,雖有遺跡傳世,但書家屈指可數(shù),好在陳獻章天資聰穎、好學(xué),且有強烈的桑梓情懷,對先賢無比尊敬,他常常提及張九齡、余靖、崔與之、白玉蟾等在書法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在先賢的影響下,他必然會在書法藝術(shù)上有所收獲。
陳獻章的書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早年他致力于學(xué)習(xí)行楷,以唐楷為主,尤其是歐陽詢楷書,旁及顏真卿、柳公權(quán)以及王羲之、王獻之,這也奠定了其書風(fēng)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其次,中年以后,他十分留心于草書創(chuàng)作,主要取法二王,對于《蘭亭序》和《書譜》,他都有認真研究。陳獻章的傳世作品中,有章草和八分書的體勢,或許他曾經(jīng)也臨摹過北宋的《汝帖》,當然,這不得而知。
在陳獻章生活的明中期,兩大新的書風(fēng)開始興起:一是草書的流行;二是大字的出現(xiàn)。明代宣統(tǒng)之后,“臺閣體”一統(tǒng)書壇,格調(diào)低,書風(fēng)單一 ,陳獻章并沒有受到“臺閣體”的同化,而且認為“魏晉名家是一關(guān)”,并把自己對草書的狂放放在二王的基礎(chǔ)上。后人觀之,認為其草書作品多得于二王,而且還有些許蘇軾、黃庭堅的味道。陳獻推崇“熙熙穆穆”的風(fēng)格,由于他的草書作品罕有傳世,所以他推崇的風(fēng)格也就無處可尋了。
在陳獻章的傳世草書作品中,有很多大字,比如后人常常臨摹的“心池”、“戒”、“忍”、“留耕堂”等。陳獻章擅長楷書、行書、草書,但后人發(fā)現(xiàn),在他實際創(chuàng)作書寫的過程中,通常都是寫行楷和行草。行楷多顯露出歐體的味道,加之年紀的增長,骨力剛勁沉著,譬如大字楷書“忍”和“戒”,端莊雄偉。在陳志平一書《陳獻章書跡研究》中提到:“陳獻章的行草書大約有兩種風(fēng)格;一是瘦勁一路,二是豐腴一路。時間上以成化十九年為界。成華十九年之前的作品基本上偏于瘦勁,如行書《與梁文冠說詩》”,“成化十九年以后,陳獻章對于仕途徹底失望,心態(tài)趨于鑒定平和,所做行草書漸漸轉(zhuǎn)向平淡豐腴一路,作于成化十九年的草書《程顥詩》(閑來無事)便顯示了這種轉(zhuǎn)變。”
提到陳獻章的書法,不得不提的還有他的茅筆,并不是我們所說的毛筆,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但是筆也有許多種的制法。之前在網(wǎng)上偶然看到過,很多人都覺得茅筆是陳獻章的獨創(chuàng),其實不然,早在宋代,朱熹就創(chuàng)造了“永春茅筆”,其次,陳獻章創(chuàng)造了“白沙茅龍筆”,但是,我們無法證明兩者之間是否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三、陳獻章的書法交友及代表作
縱觀以陳獻章為中心的活動、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交友范圍廣泛,雖然在交往過程中,書法并不是作為主要目標,但是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影響,也有可能在無意中成為交往的重要紐帶。
吳與弼是陳獻章的老師,著有《康齋集》十二卷,徒弟收受到師傅影響不是不可能的,他們的“怪”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東陽書法已擺脫“臺閣體”的影響,對明中后期的書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開創(chuàng)了“吳門書派”的先聲。歷史記載,李東陽與陳獻章有著十七年的交情,李東陽有事當時的大書法家,難免不相互影響。除此之外,他結(jié)交的還有:莊昶、羅倫、林俊、章懋、張弼、李士實、邵寶、陳煒、陶魯、丁積。
陳獻章的傳世代表作有:行書七律詩軸、草書朱熹《敦本章》軸、行書《和楊龜年此日不再得》詩軸、行草《應(yīng)試后作》詩卷、楷書《誄潘季亨詩序》碑、行書《與梁文冠說詩》、行草《登厓山觀奇石碑》、行書《處士容君墓志銘》等79幅,但無從考究其真假。
四、陳獻章的影響
首先,陳獻章的弟子眾多,其中,湛若水、梁儲、趙善鳴、鄧翹四位是佼佼者。
然后,陳獻章對吳門書派的影響。陳氏一位哲學(xué)家,再是一位書法家,他在書法上的影響,更多地體現(xiàn)在思想方面。陳獻章主要活躍于成華、弘治時期,而此時正是吳門書派漸漸走向興盛的前期,吳門書派中,文徵明、沈周、唐寅、張弼、王鏊這些重要人物都與陳獻章有過交往,所以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影響,如金陵書法家徐霖就有茅筆書法傳世。
陳獻章茅筆的影響,在他自己的弟子中,繼承茅筆的人不多,有湛若水、張詡、李孔修等,此外,還有李東陽和邵寶也擅長茅筆書。
五、后人的評價
受嶺南環(huán)境的影響,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而后,經(jīng)過其弟子的努力推崇,其影響漸漸得到回響。是批評家王世貞認為其書“不免惡札”;彭紹升在對他的評價中,著重強調(diào)其使用工具的特殊性,汪后來和彭孫遹都以陳獻章的茅龍筆作為歌頌對象,并認為陳獻章草書是在王羲之的基礎(chǔ)上有了翻新,是別開生面之作。近代何耀光評價他的草書為“有明第一”,評價很高。
陳獻章雖然不是書法史上的一流書家,但他在嶺南的書法史上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最重要的不是他的書法風(fēng)格,二是他追求書風(fēng)自然、追求創(chuàng)新的主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