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娜·卡列尼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以悲劇作為結局,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試從社會、安娜與弗龍斯基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的階級局限性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弗龍斯基;愛情悲劇
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是美好的,他們彼此有著心靈上的震撼、精神上的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鳴;他們的愛情也是轟轟烈烈的,以大膽而令人向往的求愛方式開場,以震動上流社會的公開方式進行,更以震撼整個社會的悲劇結局。造成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悲劇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是在俄國社會急劇變化與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那是一個“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的時代。農奴制的廢除,資產(chǎn)階級制度的確立,為俄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隨著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的廣泛傳播,俄國那個原來就已經(jīng)腐朽糜爛的貴族階級,生活上越來越資產(chǎn)階級化。貴族們在形形色色的假面具掩蓋下,迷醉于驕奢淫逸的生活,沉湎于情色肉欲的享受,道德敗壞,物欲橫流,已婚者偷情通奸蔚然成風。
在虛偽惡俗的上流社會里,夫妻之間彼此欺騙、各自偷情的事情屢見不鮮,并且被認為是正常且正當?shù)默F(xiàn)象。但是,這些行為只要維持表面上的體面,不提出離婚、破壞上帝賜予的神圣的婚姻,不僅不會受到譴責,還會受到法律、宗教、道德、社會輿論的保護。然而,這個社會決不能容忍安娜那種不顧外表的體面,為了愛情,竟公開的同丈夫決裂的叛逆行為。因為提出離婚是違反基督教教義的行為,是犯了奸淫罪的,而安娜只有被判定“有罪”才能準許離婚,并且離婚再也不能組織合法的家庭,這樣一套不顧人的感情而只是維護宗法關系的虛偽的法律,注定了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是不會有好結局的。
二、性格缺陷
(一)安娜
1.過分沉溺于愛情,缺少理智
當安娜還是一個未經(jīng)世事、毫無戀愛經(jīng)歷的少女之時,就由家庭做主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二十歲的彼得堡的政府高級官員。然而這個丈夫只是一臺“官僚機器”,他的生活被埋沒在官場俗套之中,這樣的家庭必然是毫無溫情可言。這段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與安娜熱烈真摯的性格誠然是格格不入的,安娜極其渴望擺脫掉這僅靠封建禮教維系了八年的婚姻生活,發(fā)出了“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的呼聲。弗龍斯基的出現(xiàn),無疑點燃了安娜心中愛情的火焰,加之弗龍斯基展開的一系列大膽而熱烈的追求,喚醒了安娜心中一直被壓抑的愛情,使她第一次體驗到從未體驗過的愛情的美妙,這使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安娜追求純真的愛情是符合人性的,但同樣也是不計成本的。她沒有考慮到公然提出離婚會傷害丈夫的尊嚴、對自己視為珍寶的兒子造成巨大的傷害、對一個完整的家庭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她也沒有意識到,公開秘密關系是對上流社會偷情游戲“潛規(guī)則”的破壞,會遭致上流社會的排斥。對于安娜來說,擁有兒子和立足上流社會是她生存的重要支柱,而她率性的行為使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2.偏狹的愛情觀
安娜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愛情,愛情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和唯一精神支柱,并且她要求弗龍斯基也是如此。但安娜不明白,在那個時代,愛情對于男人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需要有自己的得意事業(yè)、廣泛的交際圈、各式各樣的興趣愛好等等,她忍受不了弗龍斯基除了愛自己以外,還有其它欲望,她把他的其它欲望看成是對自己感情的轉移。當弗龍斯基醉心于事業(yè)之時,安娜覺得他對自己變得越來越冷淡了,因此她的脾氣變得愈發(fā)暴躁,猜疑嫉妒隨之而來,并且使她飽受精神的折磨,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二)弗龍斯基
1.無法擺脫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習慣
弗龍斯基出身于貴族階級,上流社會那紙迷金醉、縱情享樂的生活終日縈繞在他身旁,他不可能不受那個社會污濁空氣的熏染。為了和安娜遠走高飛,他不顧母親的反對,帶著安娜開始了國外旅居的生活?!霸诤退Y合,脫下軍裝的初期,他嘗到了以前沒有嘗到過的快樂,自由戀愛的快樂,因此感到滿足,但這樣的感覺沒有維持多久,他很快就覺得心靈里產(chǎn)生了一種最難滿足的欲望,一種百無聊賴的情緒。”弗龍斯基難以擺脫自己早已習慣的上流社會的方式,如今這只剩下愛情的生活讓他感到索然無味,空虛寂寞。他瘋狂的找尋著任何可以使他感興趣的事,以消磨每天十六小時的時間。他把造成如今這個局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歸責與安娜,所以弗龍斯基在心靈上漸漸疏遠了安娜,而心細敏感的安娜捕捉到了這一細微的變化,并自動將它轉化成弗龍斯基不再鐘情于自己的信息,于是衍生了后邊一系列以此為主題的爭吵。
2.缺乏真正理解的愛
弗龍斯基自以為很了解安娜,但他并未真正了解安娜內心豐富的世界。安娜因為他們不合法的關系而遭到上流社會的排擠與攻擊,因此感到痛苦至極,他心疼安娜,想要將自己的至愛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他認為擺脫這個不合法的尷尬境地唯有安娜與卡列寧離婚。然而弗龍斯基卻不能理解安娜始終不愿意提出離婚的原因,安娜不愿意向卡列寧低頭認錯,她也并沒有錯。同時,安娜不愿意失去兒子,她對兒子深厚的愛決不允許她以拋棄兒子為代價提出離婚。而弗龍斯基卻恰恰不能理解安娜的這份倔強和母子之間深深的眷戀,或者是不愿意去理解。
當安娜做了一番精心的打扮,邀請弗龍斯基同她一塊去聽歌劇時,他拒絕了,甚至責備她不該如此高調的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弗龍斯基誠然是關心安娜的,因為他不想安娜遭到別人的侮辱和惡意攻擊。但是,他卻不能理解,安娜這么做的真正目的,她想要對上流社會公開宣戰(zhàn),她想要告訴上流社會,她現(xiàn)在過的很好,即使你們都排擠我,我仍然能以華麗而光彩照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你們面前,而正是那你們至死也無法擁有的愛情給了我如此強大的力量。這是安娜認為反抗上流社會最有力的方式,可悲的是,她的愛人,原本應跟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共同戰(zhàn)斗的那個人,卻不能理解。然而這個“不理解”無意中成了上流社會的幫兇,最后導致安娜走向毀滅。
三、階級局限性
1.安娜
安娜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貴族婦女,她的全部生活僅局限在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中,除了每天的各種舞會、酒會、歌劇如趕場一般的應酬,再無其他。在與弗龍斯基結合后,她不得不遠離原來生活僅有的內容——交際圈,此時愛情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內容與唯一的精神支柱,因此,她對弗龍斯基要求愈發(fā)苛刻,希望他能多獻身于自己,一旦沒有滿足,她就會脾氣暴躁、猜疑嫉妒。當她覺得失去愛情的時候,她便覺得失去了一切,為此走上了絕路。
2、弗龍斯基
弗龍斯基未能理解安娜將愛情視為生活的全部,他只是一再抱怨安娜過分束縛了他的自由,對她的猜疑嫉妒感到厭煩。作為父權社會的特權階級,男性始終在扮演主人和征服者的角色,在他們面前,有許許多多的路可走,每條路都預示著比愛情更誘人的前景。他們從未把愛情放在和女性一樣重要的位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造成了男女性的巨大差異,也造成了安娜與弗龍斯基之間對待愛情觀念上的分歧,因此弗龍斯基從一開始注定是無法理解安娜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做為主人的男性,他生來就享有對女性的特權,這樣的意識在弗龍斯基的大腦中根深蒂固,因此他認為關注安娜的內心世界也是沒有必要的。而這樣一段沒有以理解為基礎的愛情,必將注定了是以悲劇結局的。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周揚譯.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2]廖世健.試論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J].中山大學學報,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