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產(chǎn)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教材分析:本課內(nèi)容主要是向?qū)W生介紹大河流域孕育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明曙光,鑒于篇幅限制和知識的空間與時間跨度極大,所以只能展現(xiàn)了每個文明古國最有價值的閃光點或鮮明的突出點。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
學情分析:生理特點:初二學生思想漸趨成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學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識水平,一方面又感覺歷史是副科,從心理上不是很重視,所以教者既要讓他們有興趣,學習歷史知識,又要突出重點,理清知識線索。
初二學生已有知識積累情況:學生對世界歷史、地理都有一些了解,但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對歷史知識缺少探究和學習的方法。因此,本課有必要在學生已有印象的基礎上加深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法典,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2.過程與方法:閱讀課文,檢索有效信息,運用“論從史出”的方法說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都是奴隸主貴族剝削壓迫人民的歷史見證。利用課件和地圖找出古代埃及、古巴比倫、古代印度、中國的地理位置,了解這些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分析它們與亞非文明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識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古埃及的金字塔,認識到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殘酷剝削和壓迫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術,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分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認識到它們都是奴隸主奴役和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通過了解佛教的產(chǎn)生及教義,體會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體驗遠古文明蘊含著的人文精神對今天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4.重點:亞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都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古印度奴隸社會的鮮明特點:種姓制度。
5.難點: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和實質(zhì)。理解佛教的教義,并分析佛教教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6.教學方法:“一體兩輔”教學法: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和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金字塔、空中花園、泰姬陵和長城四幅圖片,讓學生思考:你能說出下面四幅圖的名稱和它們所在國家嗎?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新課。)
授課過程
活動一:認識四大文明古國
在下圖標出四大文明古國的位置,并畫出經(jīng)過的主要河流。思考:人類最早的文明曙光為什么出現(xiàn)在土地肥沃,水利資源充沛的大河流域?(圖片略)
活動二:神秘的古埃及(Egypt)
1.說起古埃及,你會想到哪些形容詞來形容它呢?說明理由。
2.展示古埃及人民贊美尼羅河的詩:“??!尼歲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yǎng)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彼伎脊糯ED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的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發(fā)表白己的見解)。
3.展示古埃及的象征性建筑——金字塔圖片(同學們結合搜集的資料介紹:修建、內(nèi)部結構、神奇之處、數(shù)字之謎、法老的詛咒等)。
4.金字塔的雄偉壯觀被尊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而且在歷經(jīng)4500多年之后依然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奇跡,它體現(xiàn)了古埃及人民偉大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但同時它也是古埃及法老實行專制統(tǒng)治、殘酷壓迫農(nóng)民和奴隸的最好的見證。
5.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埃及去旅游,你會去游覽哪些景點?(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金字塔,明白金字塔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認識古埃及。體會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術以及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活動三:東方神韻的古巴比倫( Babylon)
1.展示“空中花園”圖片,請學生介紹,講述空中花園的故事。
2.展示《漢謨拉比法典》相關圖片,讓學生分組討論:法典由哪幾部分組成?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實質(zhì)?
3.給學生播放歌曲《愛在西元前》,更形象地感受古巴比倫的文明。(設計意圖:了解《漢謨拉比法典》,增強學生對古巴比倫的認識,體會和理解法典的實質(zhì)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珍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
活動四:佛音繚繞的古印度(Hindustan)
展示古印度的建筑——泰姬陵;閱讀課文,了解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并分角色表演;思考:種姓制度人為的制造了極不平等的社會等級,會帶來什么后果?展示《西游記》圖片,思考:佛教起源于哪里?創(chuàng)始人是誰?佛教的教義有那些進步意義?有那些局限性?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統(tǒng)治者,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佛教?展示佛教的傳播圖片,讓學生了解,佛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地區(qū)。在漢朝時傳人中國,對古代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設計意圖:增強學生對古印度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探究:試比較四大文明古國有哪些共同之處。
學生討論得出:都發(fā)源于大河流域,都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都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都是奴隸制國家,都殘酷剝削和壓榨勞動人民……
課堂反思:本課是幫助學生了解古代世界的重要一課,因此在本課中我根據(jù)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結合課程標準、教材以及初二年級學生喜歡參與、有強烈表現(xiàn)欲的心理特征,把知識點沒計為若十個活動主題,使每位學生在輕松、愉快、有趣的課堂氛圍中通過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以及表演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歷史的興趣。當然,也存在不足,敬請大家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