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毙抡n改的春風吹進每位老師的心田,必將給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臺。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令學生感到乏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滿生命、溢滿快樂的課堂情境是每位老師的必修課。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為孩子播撒一顆愛學習的種子呢?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做法談談自己的感受: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感受
多年的教學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做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夯實一種基礎:識字寫字
識字時,除了借助傳統(tǒng)的舊字換偏旁、換部件,猜字謎等識記生字的方法,對于本冊中出現(xiàn)的“撥”和“拔”,“族”和“旅”,“愛”“受”和“暖”等這些長得特別相近的字學生是很難借助這樣的方法來區(qū)別記憶的,于是針對這類的字我便巧借字的形和學生展開想象來記憶。如“撥”和“拔”產生了分歧,我讓學生伸出小手指做一做撥號的動作,撥號的手指恰恰像“撥”的那一豎,而拔河中長長的繩子和我們伸直的胳膊恰恰如同“拔”字的那一橫;“族”和“旅”區(qū)別在右下部分,我便告訴學生,“族”原來統(tǒng)一一個民族需要經過戰(zhàn)爭,戰(zhàn)爭就需要兵器“刀戈弓矢”,“旅”的豎提撇捺就像一個人甩起胳膊、抬起腳大踏步前進去旅行;“愛”“受”中間是禿寶蓋,就像人身體包著心才能接受、才能有愛,而“暖”的兩橫就像冬天我們穿的衣服,一層不夠得再來一層才更暖和。如此,學生便了然于胸了。類似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與此同時我還會悄悄地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獨門秘籍,不外傳,方法的確是我自己創(chuàng)編的,盡管不一定高明,但這么“忽悠”一下學生,學生記得還真的比較牢固,期末聽寫時效果還真的不錯!
寫字是一個大難題,在學字之初,很多學生喜歡看一筆寫一筆,這就使得每個字失去了它的整體性,間架結構也無從提起。更多學生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寫字時看不細、寫不細、點捺不分、橫提無別,時常出現(xiàn)多筆少畫的現(xiàn)象。在我聲嘶力竭地講完生字后,仍然有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剛開始我也采用罰的辦法,寫錯一個罰十遍,結果再回去改時,學生仍然看不仔細,錯著再寫十遍,這樣是越改越錯,反而把錯字的印象深深地種在腦中了。針對這樣的情況,在學生寫字前,我讓學生在動筆之前先“賞”字。也就是引導學生先分析字的組成,然后再觀察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占格位置,在范寫的時候慢慢教給孩子起筆、收筆、長短、斜正的內容,如:“半”字是個獨體字,點、撇分別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短橫和第四筆長橫分別在橫中線上下,最后一筆豎是懸針豎,寫在書中線上。在觀察的時候我常常對那些觀察仔細、到位的學生提出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先賞后寫的習慣便養(yǎng)成了。
二、改變一種觀念:隨文識字
“隨文識字”已不是一個新名詞,“隨文識字”教學就是邊學文、邊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將識字任務貫穿于課文的學習中。但對于參加工作多年的老師而言,因習慣了“導入——集中識字——理解課文——寫字”這樣的模塊式教學,似乎很難接受隨文識字這樣的模式,總覺得在文中識字,似乎是把語文味濃濃的課文給分割得支離破碎了似的。
當越來越多的隨文識字的理由灌入腦海,就有了實踐一把的勇氣。幾次打磨后竟覺得這種“讀讀書——認認字——寫寫字——再讀讀書——認認字——寫寫字”的方式對低年段的學生而言應該是輕松的、適合的。如在《“紅領巾”真好》一課中,“巢”“嶄”“蓬”等生字運用看圖、字源、摸實物等多種方式把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讀說寫緊密結合。“隨文識字”中,機械的讀記、分析不見了,活潑有趣的體驗感悟使孩子們自主地、積極地識寫字,學生嘗到了識字的樂趣,可以說整堂課,孩子們愿意識字,樂于識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生成很多,課堂效果非常好。
不管是穿衣吃飯還是課堂教學,我們往往習慣于一種固有的模式,不愿去主動改變,其實嘗試過后就會有全新的收獲,邁進一步,前方有更美的風景!
三、形成一種習慣:閱讀積累
語文老師就像園丁,要善于給花草樹木剪枝,剪掉那些本不屬于語文范疇的條條框框,要剪掉那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額外“營養(yǎng)”,“刪繁就簡”,刪除一些形式化的東西,把沒有語文味的,甚至語文味不濃的地方剪掉,拿出時間充分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讓語文課堂簡簡單單而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我的課堂不喜歡讓學生浮于表面的去表演、去一個個地獎勵小紅花,不是這樣不好,而是性格所致,我不太喜歡這些花哨的東西。我也不喜歡讓學生拿腔拿調地去讀,我覺得情感應該是自然地流露。再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課堂上我會和孩子一起讀背《成語接龍》《歇后語兒歌100首》《弟子規(guī)》等,但是單純的靠課堂是不可能滿足孩子日益發(fā)展的需求的,最關鍵的是怎樣讓孩子喜歡上課外閱讀。在家中看某部電影的片斷廣告,我突然想到:連續(xù)劇或電影都會有精彩的片段預告,其目的就是吸引觀眾繼續(xù)觀看,而作為老師何嘗不可以給推薦閱讀的書目做做廣告呢?于是在推薦學生閱讀時,我會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對書目聽了有興趣,并試圖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懸念,把懸而未解決的情節(jié)或答案留給孩子自己去尋找,學生自然就會饒有興趣地去閱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