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離不開蘊含智慧和情感的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師課堂語言表述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智力活動和效率,作為語文教師,除應了解一般的語言科學、語言藝術外,還應根據(jù)教學對象及學生實際,掌握好教學的個別性、可變性、實效性,有情感地使用教學語言,增強課堂教學的魅力,提高教學效果。
一、言之有理、開啟智慧之花
言之有理表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語速的快慢要講究。根據(jù)你所表達的內容,課前分析那些語言該快、那些該慢,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想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引人入勝,置學生的思維與語言之中,開頭就要快一些,結束時可適當放慢一些,逐漸將學生引入你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二是所表達的內容要講究,不能想到什么就脫口而出,看起來語言流暢,實質上效果很差。三是語言的語序排列要講究,如提問題時,“為什么”之類的發(fā)問是放在最前面還是放在最后面都是有講究的。這要根據(jù)你發(fā)問的側重點來定。四是運用感嘆詞、疑問詞等也要有講究,不能濫用,用得好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用得不好將是畫蛇添足,引出笑話。
二、生動優(yōu)美,鮮活形象
語文教師,應是語言運用的典范,語文教師生動優(yōu)美的課堂語言,能把學生帶入瑰麗的文學殿堂,并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語文教師的課堂表達應語調優(yōu)美而富有節(jié)奏感,高低起伏,輕攏慢捻,急管繁弦,抑揚頓挫,富于變化?;蜴告付?,明道析理;或要言不煩,畫龍點睛;或洋洋灑灑,侃侃而談;或生動親切,詞采華美;或縱情抒發(fā),激昂慷慨。學生既是在聽課,也是在欣賞,探詢作者的心聲。于是人們常說:“聽一堂好課,就像欣賞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裊裊不絕?!?/p>
在課堂上,師生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大量有聲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態(tài)勢語,即語文教師的表情、體態(tài)、動作等,這些態(tài)勢語,能很好的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就單一節(jié)課而言,教師的表情亦應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自然變化,力求顧盼生姿、眉目傳情。其次是手勢動作要適時恰當,學生既興奮又樂意投入,在表演中體會出老師濃濃的愛生之意及學生“我”的調皮、聰明,這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理解,要比教師單純地大費口舌好得多。
三、飽含情感,富有感染
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師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鳴的過程。胡適先生曾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而無靈魂,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弊髡呒热毁x予了文學作品以深厚的感情,那么語文教師必須在體察作者之情、作者之意后,情動于中而形諸于言,準確傳達出蘊含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教師應以飽含豐富感情的語言去渲染一種“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把教材化作潺潺的溪流,滌蕩學生的心靈。教學語言的情感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教師的語言應讓學生產(chǎn)生出親切感和信任感,營造出寬松和諧的氣氛,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敏捷,興趣才會濃厚。
總之,情深意切的教師語言,使學生學得輕松投入,不論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激勵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