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討論主問題的設計,教師應該在深刻解讀文本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提出,設置有效問題,將文本學習引向深處。
關鍵詞:文本解讀;有效問題;及時引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在這一新理念倡導下,我們不可否認,語文課堂較之以前的老師“滿堂灌”“一言堂”有了可喜的進步。課堂也隨之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生動活潑的小組討論課堂活動。
課堂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yǎng)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口頭表達的能力。然而課堂討論中也不乏因為教師對文本解讀粗淺,討論問題設計無效,課堂上出現(xiàn)表面熱熱鬧鬧,實則低效拖沓的現(xiàn)象。
一、文本解讀,討論問題設計的出發(fā)點
課堂討論的主問題應該能起到一線串珠的作用,讓學生能根據(jù)問題按圖索驥,從而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自我。問題設計的高度,來自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度決定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師解讀的新度決定學生學習的趣度。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過淺過粗,這樣會導致學生人云亦云,走入狹隘,缺少真正的思考和提升;教師對文本有了準確深入的解讀,才可能找出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的問題。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篇幅長,背景離學生年代久遠,雙線并行,看似散亂,很難讓學生理出頭緒。教師若在執(zhí)教中按部就班地從前往后學習,很難提出貫穿全文的問題。
朱澤光老師執(zhí)教《藤野先生》時,深入淺出地解讀,巧妙抓住“偉大”一詞,設計了課堂主問題:“為什么魯迅要用偉大一詞稱頌藤野先生呢?”從相識交往的四件往事到讓魯迅決定棄醫(yī)從文的兩個事件,學生的認知和思考不斷向新的層面提升,討論也真正走向深入,課堂變得厚重而靈動。
二、有效問題,能把文本學習引向深處
課堂討論是由問題引發(fā)的。在課堂上,解讀文本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計,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但是,課堂主問題,設計得過大而空,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肯定無法深入。例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設計了“請找出文中觸動你心靈的字、詞、句子,并進行賞析”這一主問題,全文篇幅相對較長,穿插敘事較多,如果僅僅放任學生散漫討論,學生回答起來會東一葫蘆西一瓢,課堂會變得散而空,教師如果再缺少有效的引導和追問,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更難以深入。整節(jié)課只能游離于課本之外。不可否認,討論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極其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教師把討論等同于師生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不分文體、不分難易、不論篇幅,不管針對什么問題,都要學生泛泛討論一番,以顯示課堂的熱鬧,追求所謂的“生動活潑”。其實,這樣模糊的問題,不僅讓學生無所得,也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設計問題有效且難易適度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例如,有位老師執(zhí)教《孔乙己》時,最后設計了一個問題:孔乙己之死誰之過?經過激烈討論,有學生說是丁舉人之過:同為讀書人,丁舉人殘忍冷漠,是直接殺人兇手。有學生說是自己之過:身材高大不肯自力更生反而好吃懶惰,窮困潦倒又虛榮清高。有學生說是科舉制度之過:科舉制度不僅摧殘人的身體,更摧殘人的精神……精彩紛呈的討論,有理有據(jù),讓文本學習走向深處,水到渠成。
三、及時引導,培養(yǎng)質疑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要認真傾聽,能聽出討論的焦點,能聽出對方發(fā)言中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意見。討論時,教師也不能等閑視之,做無所事事的旁觀者。教師應適時引導,充分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就分歧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討論。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發(fā)言即興發(fā)揮較多,所以在討論時,也會出現(xiàn)偏離課堂中心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不能打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要珍惜學生討論的成果,也要對學生發(fā)言的偏頗之處做正確引導。如,在學習《傷仲永》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主問題:從文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仲永?學生通過品讀文本,賞析“指物作詩立就”“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等處可以看到一個天資聰慧、天賦異稟的仲永。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仲永如此聰慧,作者為何而“傷”?有學生說是傷方仲永的鄰居不勸仲永好好學習。面對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應該以實踐智慧去敏銳感知其中可能具有的價值,對學生的思維及時進行有效點撥,推動課堂上思維火花的碰撞,以拓展拉長文本內容,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總之,課堂是動態(tài)的,學生是動態(tài)的,討論也必須因文而異,因時而動,因生而變。教師在討論前,必須心中有綱:為何設計此問題?準備引導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否則,課堂討論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課堂討論,不論教師與學生,應該努力向文本深處漫溯。
參考文獻:
王麗娜.語文教學中運用課堂討論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