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學就其案例來源的真實性、案例內容的實踐性、案例組織的目的性和案例設計的問題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縮短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施步驟在于準備、課堂案例討論、課堂教師總結、課后學生作業(yè)。但要注意案例教學只是眾多教學方式中的一種,其自身存在很多局限,像案例匱乏問題、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的相關問題、理論知識系統掌握問題等。
【關鍵詞】案例 學前心理學 教學現狀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要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就要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而對幼兒原有經驗的把握則離不開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知識的掌握,所以《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入門課程。它不僅是為其它學科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也為學生將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供幫助。
一、高職學前心理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學前心理學》課堂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有這樣的感受:學前心理學過于抽象,晦澀難懂,學不會;學前心理學像政治課一樣,大量的概念記憶,單調枯燥,提不起興趣,不想學;學前心理學好像沒什么用處,學了沒用……有這樣想法的學生有的會做出逃課的行為;有的會選擇坐在最后幾排,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有的會努力聽老師講,但容易走神,學習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學前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有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而它作為學前教育的基礎課程,又要為學前教育專業(yè)服務。所以,學前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保持自己學科性的同時也能主動提高服務意識。但現實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前心理學邏輯體系的完整性,注重系統講解概念和理論,對學生所關注的專業(yè)熱點、焦點、學術前沿問題很少介紹,忽略了學前心理學的服務性。以這樣的目標定位來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其結果往往令人不滿意。因為《學前心理學》安排在一年級開設,一方面對于從未接觸過心理學知識的大一學生來說,頭腦中缺乏鮮明的直觀形象,從而難以理解教師講授的抽象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學不會,不想學。另一方面,學生此時還沒有接觸其它專業(yè)課,不能主動地從當前的心理學學習中引發(fā)對教育問題的思考,也不能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去解釋學前教育中的現象,從而主動發(fā)揮學前心理學的服務性,學生會覺的學了也沒用。
2.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系統知識的傳授上,很容易選擇高效的講授法。這種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學生會不感興趣。另外,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缺乏交流,課堂參與性不足,導致學生養(yǎng)成依賴和懶于思考的習慣,思維呆板,不能很好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就算教師設計組織了課堂討論活動,學生由于把精力放在了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上,課堂的參與性不高,而教師對學生沉默不語、談論題外話……缺乏有效指導策略,討論容易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學在學前心理學教學改革中的嘗試
1.案例教學的涵義及意義
案例教學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學院院長克利斯托夫·朗戴爾(Lang Dell)首創(chuàng)的,后為哈佛工商學院所采納。20世紀20年代,美國新澤西州立師范學院將收集和研究案例作為教師教育的一部分,是案例教學法在師范教育中最早的應用。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學法。關于案例教學法的涵義,中外學者眾說紛紜。
美國哈佛大學案例教學協會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說:“案例教學是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的探索的過程。美國學者小勞倫·E·列恩認為,案例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習者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套教學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1)準備階段
在準備階段,教師要根據相關教學的要求,選編真實的、有針對性的、問題性的案例,這是案例教學成功的前提。案例來源于幼兒園中的觀察積累、網絡下載、生活中所聞所見等等。教師還要組建合作小組,并設計好座位的編排方式。通常一個3-6人的小組在活動的有效性和參與性方面能夠達到最佳效果。在小組的規(guī)模上,不存在唯一的標準,要注意的是盡可能讓更多的人更多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小組成員的組成堅持隨機的原則和自愿的原則。理想的座位編排方式是圍繞一個小圓桌,小組人員圍坐在一起??紤]到傳統教室中桌椅的布局,可以采用雙排梯形的方式,前排兩個學生,后排三個學生,小組討論時,前排的學生轉身和后排一起討論,前排的學生也可隨時轉回身參加班級討論。
(2)課堂案例討論階段
在課堂案例討論中先是各小組的討論,然后是各小組的匯報人在全班交流各小組的觀點。在各小組的討論中,教師讓學生明確案例討論的程序和小組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以5人為例,通常有負責人、記錄員、匯報員、噪音控制員、計時員,這些角色在每次案例討論中都是輪流擔任的。負責人在小組討論時打開話題,鼓勵發(fā)言,避免討論離題。記錄員要記錄小組成員討論的發(fā)言情況、綜合已討論過的內容以及結論等。匯報員主要歸納提出的問題,并代表小組,進行簡練概括性的匯報或主持展示。
3.案例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案例匱乏問題。門類齊全,質量過關教學案例庫的建設是實施案例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匱乏的教學案例成為實施案例教學的最大障礙。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應該加強與幼兒園的聯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園的時間,時長至少有半天;還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對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收集整理;同時注意對網絡資源的運用,關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報道、新聞,及時下載分類整理。
三、不足及改進思路
在實施過程中可以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和案例教學的結合,可以先進行案例教學,激發(fā)學生思考,再把在案例討論時的觀點與后來講授的理論和原則做比較;也可以先用講授法,再使用案例教學。另外,教師缺乏案例討論的經驗和技巧,難以應付開放式的討論,使討論走向形式化;教師在總結的階段難以從案例中提煉出學前心理學的理論,指向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還有學生缺乏準備,討論的不夠深入等問題,還有待做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馮曉霞.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學前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M].學前教育研究,1996(5):15
[2]曹玉萍.案例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中應用[M].文教資料,2011(11):152
[3]葛明榮.案例教學模式在高師教育類課程中的研究與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