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是寶馬100周年。然而由于相愛相殺的奔馳的一封“賀電”讓這個生日變得人盡皆知。
由于原文是德文,如果是這樣相信在國內(nèi)也傳不了那么火。不過有心人,對“賀電”進(jìn)行了翻譯:
寶馬百歲,三叉星輝賀:
感謝一百年的競爭!
沒有寶馬的那三十年,是有點兒無聊!
那將是多無聊的一件事啊,
如果沒有寶馬的伙伴一路同行:
最創(chuàng)新的科技、最酷的設(shè)計、最好的顧客滿意度!
當(dāng)然,還有銷售、市場份額、利潤…
因此,我們來了,賀老朋友的百歲生辰!
當(dāng)然,我們也要做點兒表示:
下周,奔馳博物館邀請寶馬的伙伴們免票參觀!
在這兒,寶馬的小伙伴們可以了解寶馬出生前30年的汽車歷史!
駕駛寶馬汽車前來的小伙伴,
我們邀請您將寶馬車停在奔馳博物館最棒的螺旋球入口正前方!
每天最先抵達(dá)的50位巴伐利亞(寶馬)小伙伴兒,在漫步一圈兒后,
奔馳博物館餐廳還將提供一份施瓦布人(奔馳)特色小吃:酸餃子!
感謝一百年的競爭!寶馬,生日快樂!
一時間好評滿天飛,特別是那句“感謝100年來的競爭,沒有你的那30年其實感覺很無聊”更是廣泛傳播,甚至被奉為經(jīng)典案例將載入史冊。但追其根本,也不過“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撕逼案例。說起撕逼,國內(nèi)似乎早已經(jīng)成了營銷的標(biāo)配,例如雷布斯的“不服跑個分”,紅衣教主的“不服射個箭”,蘇寧易購的“打臉小蘋果”,最近的“國美無人機(jī)轟炸京東”……盡管類似的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緣何只有奔馳的“賀電”名利雙收呢?在熱鬧過后,作為品牌營銷人,我們不得不對此進(jìn)行深思。
其一:語言的藝術(shù)
近日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一老頭說:\"當(dāng)日華山論劍,先是他用黯然銷魂掌,破了我的七十二路空明拳;然后我改打降龍十八掌,卻不防他伸開右手食指中指,竟是六脈神劍商陽劍和中沖劍并用,又勝我一籌??梢娞煜挛涔Ρ舜丝酥疲鋵W(xué)之道玄之又玄!\"
少年聽得心馳目眩,正要在問,旁邊老太太罵道:MB玩?zhèn)€石頭剪子布都說得這般威風(fēng)!
在笑過之余,我們不妨想一下,這與奔馳、寶馬的事件又何曾相似。誰都知道,奔馳祝福寶馬其實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把寶馬作為墊腳石,借此抬高自己。但人家就是把“文字游戲”玩得高深莫測,把簡單的事情說出了精彩。
也有人說奔馳盡管說得冠名堂皇,但“錦里藏針”其虛偽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人們就愛這口,“不打笑臉人”,明明是潑婦的罵街,卻變成了文質(zhì)彬彬的文斗,明明是朝人潑臟水,卻成了狂歡的潑水節(jié)……不是罵得越兇,品牌美名傳播得越廣,在語言的藝術(shù)方面,國內(nèi)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二,講究“度”,過猶不及
在撕逼對手上,國內(nèi)品牌已經(jīng)成了張口就來的事,甚至不惜一切場合,都要要對手兩口,否則難解心頭只恨。然而頻繁的撕逼,早已經(jīng)使消費者心理疲憊,激不起半點波瀾。
物極必反,撕逼同樣如此。不僅在力度上講究度,在頻率上同樣控制好“度”,否則過猶不及,甚至被人冠以“潑婦”的罵名。
據(jù)悉,奔馳與寶馬的對決,在10年前就發(fā)生過一次。2006年,寶馬發(fā)布了一張平面廣告,文案為:“恭喜奧迪榮獲南非2006年最佳轎車稱號—— 來自2006年全球最佳轎車品牌寶馬”。
面對寶馬的挑釁,隨后奧迪不動聲色的回應(yīng):“恭喜寶馬榮獲2006年全球最佳轎車品牌——來自勒芒24小時耐力賽六連冠奧迪”。
當(dāng)時也曾轟動一時,如今,十年的時光早已讓人們忘記了兩者之間的“舊仇”,恰如其分地來一場“新恨”,又將夠人們回味很久。
其三,選準(zhǔn)對手
盡管撕逼極為簡單,但撕逼又極不簡單。
不是每個品牌都有撕逼的資本,叫板大牌,首先你要自己的硬實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牌。例如國產(chǎn)手機(jī)向蘋果宣戰(zhàn),盡管勇氣可嘉,但在人們心里卻是自不量力。沒有實力做資本,不過只是給人們耍了一場猴戲。
只有大牌們的碰撞,才能激起火花,人們才會圍觀。例如可口可樂VS百事可樂、耐克VS阿迪達(dá)斯、加多寶VS王老吉、寶潔VS聯(lián)合利華……只有選準(zhǔn)對手撕逼才有戲碼,同量級較量才有話題。
其四,相愛相殺,一波三折
戲劇中講究劇情緊張曲折,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撕逼同樣如此,如果品牌一味的相互叫板無疑會使得人們認(rèn)為是“自然而然”。假如,兩者是不是來此“搞基”是不是會讓人另眼相看。
2014年世界杯德國進(jìn)入決賽時,讓寶馬中國和奔馳中國這對“冤家”一致對外。但正如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沒有永遠(yuǎn)的朋友,只有永遠(yuǎn)的利益”,在利益面前,這對好基友又撕破了臉皮,以祝福的形式開始了撕逼,曲折的情節(jié)儼然一部宮廷大戲。
最好,撕逼對手不過只是營銷中的一味“開胃菜”,偶爾調(diào)侃一下對手,無傷大雅。但千萬不可天天盯著對手,將撕逼當(dāng)成“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