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教師通過收集和占有豐富的教學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而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從單純的接受式的被動學習方式轉向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媒體,可以幫助教師解決語文教學中教學方式的問題,引起全新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和拓展語文教學資源。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含義
語文學科作為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職語文學科卻面臨著尷尬的處境,大多中職學校注重專業(yè)課而忽視基礎課,使學生產生語文是副課的印象,加上許多中職語文教師普遍沿用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科甚至對語文產生厭學的心理。要想改變中職語文學科這種不樂觀的現(xiàn)象,教師必須優(yōu)化教育手段,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促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那么,信息技術如何與語文學科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呢?
教育界權威專家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個基本點: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huán)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基于李克東教授的觀點,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把各種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輔助解決問題的工具,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的目標。
二、信息技術整合于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踐
作為一位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筆者也一直嘗試著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課前讓學生借助網絡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二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三是利用網絡,進行知識交流、探討與互動,拓展課外閱讀知識。在此,本人結合中職語文課中辛棄疾的名篇佳作《青玉案· 元夕》談談本人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運用。
(一)課前資料收集,儲備“能量”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是新知識學習的起點,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為上課做好準備。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圍繞任務或者主題自己去查詢、獲取、處理資源。學生通過百度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網站,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二)合理運用課件,構建精彩課堂
大部分中職生語文水平比較低,對語文的學習尤其是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較差,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生動的畫面、和諧的音箱、以動態(tài)的形式來表達教學內容,可以調動中職學生的積極性,構建精彩語文課堂。
1.短片導入,激發(fā)興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展示一段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音樂、視頻,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勒住學生思想野馬的韁繩,也是使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的捷徑。如在教學《青玉案·元夕》一課時,我先播放了我國各地慶祝元宵節(jié)的活動,并讓學生自己說說是如何過元宵節(jié)的,由于元宵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所以能夠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這樣活躍了課堂氛圍。接著,教師話鋒一轉,提出問題“古代人們是如何過元宵節(jié)的呢”,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語言感悟能力、審美能力和個性閱讀休驗。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題,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呢?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要求的情境是一種最好的辦法。教師通過利用動畫、聲音、圖片、視頻等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畫面,學生的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授《青玉案·元夕》一課,詞人描寫的古代的元宵節(jié)與現(xiàn)代的元宵節(jié)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歷史背景與他們有距離感。如果只讓學生讀詞,是不能感受到詞人筆下元宵節(jié)的那種熱鬧氛圍的。因此我在制作課件時選用了大量的古代元宵節(jié)的圖片以及音樂。在教學感悟環(huán)節(jié),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與該詩詞內容和意境相符合的朗讀視頻,學生在初步賞析中就感受到了作者筆下所描寫的意境。在詩詞品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賞析每句詩詞時,我播放一些與該詞意境相符合的圖片,比如滿天的煙花、花燈、龍船等,并呈現(xiàn)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充分調動起學生視角、聽覺感觀,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詞人筆下元宵節(jié)熱鬧的情景,更深刻的理解詩詞的含義。因此,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能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含義。
3.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合理的處理教材,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是至關重要的。而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就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課件具有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直觀媒體可同步進行的優(yōu)點。教學中,若能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點,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在講授《青玉案· 元夕》這首詞中,對于詞中“那人”形象的探討以及詩詞的中心主旨是這首詩詞的教學難點,我通過探討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的關于辛棄疾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辛棄疾的生平、性格等資料進對該詞主旨的探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并在課件中展示一些關于辛棄疾從軍的畫面、辛棄疾的生平簡介以及后人對辛棄疾的評價視頻,再將詩詞賞析中的“知人論世明主旨”這種方法引入課堂分析,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文章的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