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班級管理中,每個人都想學習別人成功的經(jīng)驗,然而效果卻可能大相徑庭,正如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對李鎮(zhèn)西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有的你沒有,你有的我沒有。
[關 鍵 詞] 主人翁精神;奉獻愛心;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3-0111-01
2015年9月份我擔任了金融專業(yè)一年級1002班的班主任,這是我任教以來帶的第一個班,原來只是一名任課教師,只要讓學生上好這門課就可以了,現(xiàn)在有了新的角色,就有了新的使命,為了盡快適應自己的新身份,我在接手新班之前就向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導師虛心討教,和正在代課班級的學生聊天談心,決心打一場有準備的硬仗。
一、樹立主人翁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集全家的寵愛于一身,這使得他們缺乏主人翁意識,而我們則需要培養(yǎng)他們作為班級主人的自豪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為班級做貢獻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開始,在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方面,我只能進行簡單的說教,這種蒼白無力的說教是不會深入學生內心的。正在這個時候,學校舉行了廣播操比賽,我充分利用這個活動,讓動作做得標準的與不標準的學生,分組搭配練習,做得好的學生,看到班里還有動作這么差的同學非常著急,積極認真地輔導;做得不好的學生,看到別人的動作做得那么好而感到慚愧,主動加班加點練習,通過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班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績,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空前高漲。正當我想再接再厲,通過其他活動鞏固鞏固剛剛取得的成果時,市教育局組織了“動感地帶”籃球賽,我抓住契機鼓勵學生勇于拼搏,為班爭光,從進入八強到前四強,我們班經(jīng)過“一路拼殺”,終于到達了冠亞軍賽,但是兩個主力,一個腳受傷貼著膠布,一個手和胳膊受傷纏著繃帶,而且對手卻是我們曾經(jīng)以58:29絕對劣勢敗北的烹飪班,上場前我們全班懷著必敗的心態(tài)去比賽、去觀賽、去學習。腳受傷的學生一跛一跛地打完全場,手纏著繃帶的學生在比賽快結束比分咬得很緊時,由于被沖撞手指又血流不止,裁判一致要求我們換替補,我也勸這個孩子下來止血,可是他用衛(wèi)生紙使勁捂住指頭告訴裁判“看!不流血了”,血一會兒又流了下來,他就又用紙捂住,堅決要求打完整場比賽,看著這樣的孩子我熱淚盈眶,全班學生也備受感動與鼓舞,在我們班奪得冠軍的那一刻,全班學生一擁而上,緊緊地把這兩位主力擁在懷中。這樣活生生的事例讓每位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倍增,真正理解了“班榮我榮,班衰我恥”的含義。
二、做好每一件小事,一卡一語送愛心
我準備了一張生日表,每位學生生日時,我總會送上一張小小的祝??ㄆ?,可以感覺到,他們真的很高興,原本在他們眼里,老師只會關注學習、關心成績,沒想到還會記得自己的生日。我們班有許多孩子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性格比較孤僻,他們經(jīng)常見不到父親、母親,有的甚至從小就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家長們由于種種原因而忘記了孩子的生日,其實每個人都希望生日這天能得到大家的祝福,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這一天是屬于自己的特殊日子。我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會慢慢遺忘,但是,只要有一個學生感受到了這份愛心,同時也向更多的人傳播了這份愛心,就足夠了!泰戈爾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jīng)飛過?!?/p>
三、根據(jù)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興趣
四十個學生就有四十種不同的性格特點,我通過平時細心觀察他們的點滴表現(xiàn),以及和任課教師的溝通了解,基本掌握了每個人的脾性,這樣就能真正引導學生去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并激發(fā)他們的潛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們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如,馬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就鼓勵他課余時間參加校隊練球,動感地帶籃球賽帶領我們班奪得了冠軍;安同學好多功課都不會,就是擅長錄入,我就給他充分的自由訓練打字,代表我們班參加技能大賽獲得了第二名;張同學學習書法后,對設計簽名感興趣,我就鼓勵她多設計一些好作品,可以送給同學,也可以送給老師;劉同學對畫畫感興趣,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畫家,我就鼓勵他多畫畫,堅持畫,職業(yè)特色教室評比時我們班就沒怎么買裝飾畫,所有的畫基本上都出自他的手。也許有人會問,做這些有什么用?我想,打籃球不是能鍛煉人的意志嗎?畫畫不是能磨煉人的心智嗎?書法不是能提高人的修養(yǎng)嗎?我認為,課本知識的學習,不應該是學生生活的全部內容,每個人都應該有生活的幸福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積累更多的寶貴經(jīng)驗,應用到我日后的班主任生活中。
參考文獻:
馬小平.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J].安徽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