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使課堂教學具有強大生命力?如何使課堂成為“生命課堂”?筆者認為,如果教師能從學生感興趣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就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將會比生硬地導入或者沒有導入直接進入課程的教學好很多,那么“生命課堂”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中學地理;導入;“生命課堂”;源于生活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地理素養(yǎng),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很多學生的知識面寬廣,接受的新事物也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依然照本宣科,用古板的、傳統(tǒng)的方式和素材導入新課就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為了能夠給最終的課堂效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課堂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導入語的內容有很多種,詩詞導入、歌曲導入、復習導入、生活導入等,不管是什么內容的導入,目的都是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而生活導入的素材是學生身邊的事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運用生活中的例子結合地理教學,學生的腦海里會馬上產生一個想法:原來地理與生活這么近,原來地理這么實用。當學生開始思考的時候,說明這個導入已經(jīng)成功,教師已經(jīng)成功地將導入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了。本文主要就生活方面的導入進行舉例說明。
一、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南京剛剛經(jīng)歷的天氣變化過程
筆者通過近期剛發(fā)生的事情引入新課“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雙十一還沒到,氣溫就提前‘跳崖式’打折促銷了!堅強的‘藍鯨’人,前天還露著腰,昨天就恨不得披上貂。昨天下午南京氣溫和前天同時段相比,下降了近20℃!仿佛一夜之間,從夏天到了冬天。”
通過學生身邊剛剛經(jīng)歷的事情進行新課導入,馬上就會吸引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共鳴,可以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地理與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本節(jié)課用此案例收獲了良好的導入效果。
二、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事物——人民幣
學習新課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時,筆者嘗試利用人民幣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新版人民幣和實景圖的對比。用人民幣和實景圖的對比,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你知道20元人民幣上的景物在哪里嗎?”學生通過圖片可以發(fā)現(xiàn)是桂林,這樣就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肮鹆稚剿侨绾涡纬傻??屬于什么地貌?”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僅提升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更讓學生感受到原來地理與生活離得這么近,也增強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北京天安門升國旗
“小明國慶節(jié)期間到北京看升國旗,表達愛國情懷,他聽朋友說7點可以看升國旗,結果……”有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天安門升國旗時間是隨著日出的早晚而定的,首先這個案例導入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同時也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為何國旗升起的時刻有早有晚?也就是為何一個地方的日出有早晚?日出的早晚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從而很好地將問題指向新課“地球公轉的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的學習。
四、生活小竅門——判斷西瓜成熟
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提出問題: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認識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當教師呈現(xiàn)西瓜圖片的時候,學生自然會想到兩個答案:一個是用水果刀切一個小口看看是否已經(jīng)成熟,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手輕拍,聽聽西瓜的聲音。這樣教師再引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時候就比較通俗易懂,自然地導向了地球內部圈層的認識方法:鉆探法和地震波的方法。
五、古代文化——風水學
在學習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jié)“河流地貌”時,筆者曾引用下面一段話:“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雖然經(jīng)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也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huán)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p>
運用這樣的導入方法,既增強了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引發(fā)了學生對居住地風水布局的思考,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時事新聞——“巴鐵”
在學習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jié)“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時,筆者呈現(xiàn)了最新的交通運輸方式——“巴鐵”,很快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其了解了交通不斷發(fā)展的趨勢。
總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引用什么樣的內容,都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特點,針對具體情況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導語,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引人入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達到使學生樂學、好學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出具備合格地理素養(yǎng)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