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如若缺失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就沒有了生機和活力,長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有效提問;政治;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達成離不開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既可以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情況,也可以檢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實施情況。但就現(xiàn)階段而言,政治教師在運用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時,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提問過多或過少;二是提問過難或過易;三是隨意提問,脫離實際;四是教師包辦提問,學生忽視提問。針對以上現(xiàn)象,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想使課堂提問更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活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適度提問
中學政治教學往往在課時上有一定限制。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周三節(jié)政治課,而每堂課都要完成一個主題的教學,且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很多,有的與生活有關,有的與時政相關,還有的則是與法律聯(lián)系緊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在短短的45分鐘內,教師的提問不能太多。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問促思,以問帶學,以問施教。當然,提問也不能太少,提問太少會使學生因得不到問題的刺激而走神、分心。那么,怎樣做到適度提問呢?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既要備教法,也要備學法。教師在備課的同時要找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問題預設時,要找出學生的常錯點、易漏點和疏忽點,并依此設計出具有針對性、指向性和價值性的問題,給學生以有效的刺激。
例如,在教學“維護世界的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的問題是:1.你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處理對外關系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2.你是怎樣理解外交的含義的?3.你是怎樣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的國家政策”這句話的?4.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利用這種“問題串”的形式進行課堂有效提問,不但能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還能有效地控制課堂節(jié)奏,進行適度提問,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
二、把握難度,梯度提問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已知區(qū)域;2.最近發(fā)展區(qū);3.未知區(qū)域。人的認知無非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中往復徘徊,漸進式地穩(wěn)步上升。根據(jù)這一理論,課堂提問這種教學形式既不能在已知區(qū)停步不前,也不能在未知區(qū)域著墨太多,浪費時間。當然,問題如果過于膚淺,則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問題太難,則會抹殺學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上,要盡量達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提問效果。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做好由易到難的梯度設置,要使問題激起學生的思考欲望,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例如,在教學“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不宜直接提問“什么叫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但可以這樣問“你認為掌握了哪幾個層次就可以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了?”其實前者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在教科書上找到答案,實質上是個偽問題,因此教師要盡量避免提問這種問題。后一種問法則要求學生在仔細閱讀文本、理解含義,理清層次的基礎上,最終得出正確結論。這樣設置問題,不僅將“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含義講清了,還能為后續(xù)的教學服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提問
中學政治教材的內容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與此有較大的差異。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事物。針對這一特點,政治教師可以將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以此來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動、鮮活的生活情境。
“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質?!边@一觀點抽象難懂,不易掌握,筆者就選用了古代的一個經(jīng)典故事配合講解。故事本來就有趣味,再加上把它制作成動畫,并配上滑稽的音樂,使學生開懷大笑。在將學生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后,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問道:“從這個故事中,你們悟出了什么哲學道理?” 由于預習充分,學生很快將這個故事與課本內容結合了起來,并得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哲學道理。
教學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廣大政治教師只有潛心學習,用心思考,敢于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提問藝術,提升課堂提問水平,從而構建高效的政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