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
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避免直接談論語法規(guī)則,而應給知識披上一層“隱形”外衣,淡化英語語法之“形”,并加以適當?shù)木毩?,幫助學生輕松習得語法規(guī)則。
以下的案例是筆者以校本教材中的一課為例對小學語法教學進行的探討,以此來與同仁探討、共勉。
二、學習內容
校本Let’s enjoy English“Open Day”.
三、語法教學
1.Learn the story
(1)Read the story, then discuss and answer:
What’s in Tom’s classroom? What’s in the library?
(2)Repeat after the tape and act the story.
語法需要感知。在本課中,感知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語法,而是通過故事讓學生體驗語法的運用。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使其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經過討論,學生很快意識到兩個問題在原文中都有適當?shù)奶崾荆⒁浴癟here is/are”開頭。然后,通過對故事情境的閱讀、表演,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此語法的交際性。
2.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Discuss about our classroom and school:
A:What’s in your classroom/ school?
B:There is/are...
(2)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different places in our school.
A:What’s in/on/near...?
B: There is/are...
(3)Show a new situation step by step.
A:What’s in the picture?
B: There is a mountain in the picture.
A:What’s on the mountain?
B: There is a house on the mountain.
A:What’s near the house?
B: There is a mother and a baby near the house. The mother is telling a story to her baby.
3.Lead students to make up a story with all the answers
掌握語法需要不斷地練習和拓展。這里的練習不是讓學生沉浸在題海里,而是通過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去運用、實踐不同的語法表達。練習也需要分層次進行,要在學生對There be句型已有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深入訓練,教師可將一般疑問句以及介詞等結合在情境中,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更多的There be句型規(guī)則。最后,練習還需要綜合操練,教師可以設置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合作討論,讓學生敢于運用新知識去表達更多內容,向教師反饋各自對句型的掌握程度,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
4.Summary
(1)Let the students answer:
你想表達某個地方有什么,如何說?There is/are...
你想知道某個地方有什么,如何問?What's...?
(2)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掌握語法需要及時的總結與適當?shù)墓P頭練習??偨Y不是對語法規(guī)則的直白總結,而是對本節(jié)課以簡單的提問回答方式作總結。而適當?shù)墓P頭練習可以強化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記憶。教師應緊密結合本課的情境設計練習,不必故意設置太多“陷阱”,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將說出的信息轉化為寫出的信息,也不會讓學生對語法產生排斥感。另外,適當?shù)臅鴮懸部梢员苊夂唵蔚钠磳戝e誤。
四、收獲與反思
在語法教學方面,國外教育專家提出過兩種教學方法:“顯性語法教學”和“隱性語法教學”。本課的設計主要體現(xiàn)了“隱性語法教學”的思路,其特點是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語法規(guī)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使其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初步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
在學習語言時,學生的注意力通常會先落在語言的意義上。就像本課展示的教學過程那樣,學生一直都在關注著自己的回答是否符合問題,很少注意到語言的形式或語言規(guī)則。本課也證實了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習得語言意義的能力很強,能夠快速適應不同情境的轉變,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去討論、練習。而這些不同的情境,包括最初的課文故事,實際上充當了“隱形外衣”的角色,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理解、運用了There be結構的語法知識。
在最后進行總結與筆頭練習時,教師并沒有帶領學生直接總結語法的規(guī)則和用法,而是采用了另外兩種形式的情境去引導學生明確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去達成更高的書寫目標。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在無形中增強學習的自信,還可以順利完成由說到寫的過渡。
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結構的形式,也要結合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和拓展,使其學會發(fā)現(xiàn)、感受語法知識。如此,既能避免學生對繁瑣的語法知識產生畏懼情緒,也能適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切磋交流,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化枯燥為趣味。學生學得趣味盎然,教師也能教得相對輕松一些,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也水到渠成地達成了。
參考文獻:
[1]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方.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