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寫的人》自序

        2016-04-29 00:00:00吳象
        炎黃春秋 2016年4期

        這本書是30多年來陸續(xù)寫就的懷人記事的輯集,有些曾在刊物發(fā)表,大部分未正式面世。2005年,曾把當時已寫就的11篇編過一個集子,名為《好人一生不平安》。這次,將這11篇文章略作修改,與2005年后又陸續(xù)寫的17篇共28篇文章集在了一起。

        關于耀邦同志這篇,有兩三個內部刊物曾轉載或摘登過,范圍都很小。后來紀念文集出版了,贈給我一套,有四厚冊,但不知什么緣故至今一直未見公開發(fā)行。最近見到這篇文章被收集進《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彭德懷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之一,1959年廬山會議冤案是共和國歷史上應永遠記取的沉重教訓,這方面長期以來已經寫得很多了。我有幸1949年4月在太原前線對他有幾天近距離的觀察,聽到他幾次范圍不大的講話。解放太原戰(zhàn)役人們都認為是徐向前指揮的,其實卻是彭德懷。這幾次講話都是即席脫口而出,或出人不意、嚴峻深刻,或面對生死、幽默風趣,令人肅然起敬或欣然莞爾,不禁為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獨特的風骨和博大的胸懷所深深感染,半個世紀多后仍銘記于心。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側影,但我想可能是鮮為人知,彌足珍貴的。所以,后來為《炎黃春秋》寫了篇回憶,載于2002年第11期,這次出書也收錄了進來。此篇末尾寫到麻田村的黨支部書記,一位擔任基層領導的農民黨員,在氣勢洶洶的批判大會上能獨自一人,從容不迫,憑良心說話,在我看來,廬山上的中央委員們也是遠遠比不上的。1980年代初,我的工作任務主要是搞農村調查,接觸過一些村黨支部書記,深感這方面情況復雜,問題也復雜,但可欽可敬之人確實還是多數(shù)。這使我聯(lián)想到1947年邯鄲人民日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的一篇社論《向區(qū)村干部致敬》。當時,解放區(qū)土改中出現(xiàn)左的錯誤,有一股所謂“搬石頭”之風,打擊、傷害了不少區(qū)、村干部。社論從政策上、領導上分析了形成錯誤的原因和各方面應負的責任,強調了正確對待基層干部的問題。我覺得農村改革中應當重視這個問題。采寫涿鹿縣雙樹村黨支書賈滿富,也由于這種聯(lián)想引發(fā)。這篇報道刊載于1982年8月北京出版的《報告文學》,這次也收入了本書。

        1979年,萬里同志調任安徽省委書記后,我從山西調到安徽,擔任了安徽省委副秘書長,后又隨萬里同志調回北京,一直在萬里同志身邊工作,參與了中國農村改革。這期間,近距離接觸萬里同志,使我受益匪淺,更是深深為萬里同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因此一直想寫一篇關于萬里同志的文章,但每每動筆卻總覺得自己水平有限,始終未能成篇。這次把《要吃米找萬里民謠的由來》放在這本書里,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2010年3月20日逝世的孫起孟老,是位謙謙君子、百歲壽星。1949年曾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共同合作的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籌備工作,擔任籌委會副秘書長,也是作為“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的起草人之一。開國時出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兼人事局長。他的一生是不懈追求民主的一生。垂暮之年仍關注協(xié)商民主的進展,有志于協(xié)商民主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長期以來,我和他斷斷續(xù)續(xù)有過不少的接觸,對于他的心路歷程,多少有一些感受,應昌治表弟之請寫了這篇悼文。

        我第一次見杜潤生是1943年。30多年后的1980年,我們再次相聚,又在一起從事農村改革工作,成了他的學生和下屬,在他領導下工作了10多年。1995年我們又“落戶”于農業(yè)部并離休,安度晚年,也常有機會見到他,有幸長期受到這位智慧老人的教誨。2012年,杜老百歲生日,本想寫一篇更全面描述杜老的文章,但由于我正在住院,身體不允許,只寫成了這篇《中國農村改革“總參謀長”——杜潤生》,以慶賀杜老百歲華誕。

        在我心目中,朱厚澤是一位難得的政治家、思想家。2010年5月9日,病逝于北京醫(yī)院,享年80歲,應稱高壽。但在我們八九個頗談得來、交往較密切的耄耋老友中,數(shù)他年歲最小、身體最壯實、最活躍、最博學多才,也是最有親和力的一個,怎么說走就走了呢?我為之愴然、茫然、悵然、木然數(shù)日。那一陣對他悼念的電話、電報、挽詞、挽聯(lián)、悼詩、悼文有如雪片飛舞,一直不斷。使我感悟人的生命和軀體的脆弱;而人的思想則是無形和無限的,各自獨立的,完全自由的。思想同生命一樣可以延續(xù)、傳承、擴散。善于思考的人,可借助知識、實踐使思想得到錘煉、磨礪而更加深邃、圓熟、完滿,閃閃發(fā)光。光輝的思想將流傳千古,造福子孫,永垂不朽。靜思數(shù)日,我寫了首短詩《不朽的“三寬”》,送《炎黃春秋》發(fā)表。意猶未盡,又寫了這篇《朱厚澤和他的“三寬”》??上乙牙线~,耳聾眼花,手腳不靈,一天寫不了多少字,逾月尚未完篇,主要內容都有人寫過,成了明日黃花。

        紀念項南這篇情況有所不同。項公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人之一,有過思想感情深層次的交流,但不知為什么沒有寫紀念文章。2003年一天,孫長江忽然電話告知,有個出版社要編印出版項南關于農機問題的文章和講話,想請我寫一篇序。我對項公這方面的事不大了解,婉辭謝絕。他又說這是汪志馨大姐提名的,幾個人都贊成,還是考慮一下好。不久,汪大姐也打電話來了。我覺得盛情難卻,寫不好也應當努力試試,便答應了下來。在醞釀準備的那些時日,我讀了不少有關的材料,項公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一次再次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還是那樣的親切、幽默,他處事的從容大度、無畏無懼,更一次再次地叩擊我的心扉,使我感動不已。于是我沒有想好大綱就動筆了,寫著寫著就寫長了,最后寫成了始料未及的這個模樣,想寫的我盡量寫了,卻實在不適合做那本書的序。稿送去之后,汪大姐卻比較滿意。還特地邀了五六位朋友,到她家里小聚了一次,幾乎都是福建籍的,長江、仲兵、顯揚是老熟人,其余幾位系初見,也由此成了朋友。

        于光遠2013年9月去世。去世的第二天,我就趕到于光遠家悼念。光遠同志以98歲的高齡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我有幸在晚年認識了他,我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他真誠待人、實事求是、永葆活力,直到他坐輪椅后我們還有過三次難忘的共同出訪的活動。所以把這篇紀念于光遠老的文章特意收集在這里。

        李雪峰、衛(wèi)恒、史紀言、毛聯(lián)玨、魯兮都是山西人,我也算半個山西人,青年、中年時期幾乎都在山西,前后約40年之久。抗戰(zhàn)期間,李雪峰一直是太行山區(qū)地方黨的一把手,是整個敵后根據(jù)地婦孺皆知的人物。文革前后,我同他有過幾次短暫的接觸,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對他的一生,北京的熟人中似乎有一些不同的議論,曾引起我的沉思,感悟到豁達、寬容之可貴,于是寫下了這一篇。

        上世紀80年代,作者吳象(右三)隨同萬里訪問澳大利亞

        衛(wèi)恒是文革前一年剛上任的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文革初期直接死于造反派之手,文革中、文革后還不斷遭到誣蔑詆毀。他死后18年,省委領導換了好幾屆,改革開放也好幾年了,才得到平反昭雪。我對他的慘死和遲遲不能平反昭雪,長時間感到沉重的悲傷與憤懣,心頭隱隱作痛。1990年代初應邀寫下這篇文字之后,曾投寄給《隨筆》發(fā)表,這次又作了訂正和補充。

        史紀言是山西日報第一任總編輯,毛聯(lián)玨是第二任,我是第三任。而魯兮則在文革前多年擔任山西日報社的秘書長,我們在一個班子里共事,長達17年之久。老史是典型的忠厚長者,比報社一般干部大好多歲,是我們大家可親可敬的長兄。他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風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著我,使我終身受益。毛聯(lián)玨和我同齡,也是好友。文革中挨整,文革后走上更重要的領導崗位,卻又為莫名其妙的流言蜚語所傷,抑郁以歿,令人不勝唏噓。紀念史紀言和毛聯(lián)玨的兩篇文字,只載于紀念文集,沒有在別處發(fā)表。

        魯兮的情況不同,我們合作共事的時間之長,得益之多是任何好友無法給予的。這一篇本是為他詩集所做的序,他97歲高齡于2014年7月突然去世,我悲痛不已。為感懷他曾將這篇文字發(fā)表在2015年2月《炎黃春秋》上。

        這本集子中寫作時間最早的要算紀念李季的那篇。他是杰出的詩人、《王貴與李香香》的作者、我青年時期的摯友。1939年夏秋,我們在八路軍總部警衛(wèi)團相識,還有文迅、許善述,加我四個剛從抗大畢業(yè)的革命青年,天真、熱誠,因為都做著文學的夢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相處時間不長,失散多年又互相找到,此后相聚的次數(shù)也屈指可數(shù),但一生一世情意厚篤親如兄弟,時代變遷、境遷差異沒有沖淡早年的友誼,反倒久而彌深。我永遠不能忘記1980年3月8日,中午我還在李季家里和他一起吃飯聊天,不到三個小時他心臟病猝發(fā),急救,送醫(yī)院搶救,黃昏就逝世了。我一直不能擺脫悲痛與負疚感,幾個月后,寫下了這篇文字,送到《戰(zhàn)地》發(fā)表,這次編這個集子,又特意收了進來。

        我們四個摯友中的另一個文迅,曾任廣州市委黨校校長。我曾答應為文迅的書作序,但一直到文迅去世也未能如愿,這也成了我的一塊心病,直到2014年才終于完成了這篇紀念文迅,也是紀念我們抗大四摯友的文章。

        上世紀80年代,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室務委員、理論組長林子力和我是辦公室相鄰的同事。這位經濟學家對改革的突破和起步,曾作過勇敢的探索和有益的貢獻,是當時經濟學界最活躍分子之一。其實,早在70年代前期那令人窒息的歲月,他已著手理論探索。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他很快就拿出了《批判“四人幫”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這本小冊子一版再版,電臺聯(lián)播后又重播,蕩滌了“四人幫”謬論造成的滿天烏云,他曾被譽為“撥亂反正的第一只報春燕”。農村改革之初,包產到戶與反包產到戶成為全國性的大爭論。1983年第二個中央1號文件強調指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fā)展?!边@對形成浩浩蕩蕩、猛不可擋的改革大潮,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理論概括,也是林子力首先提出的,當時人們不太計較這些,因而到底是誰首先提出,未曾成為一個問題。子力晚年在和病魔作斗爭時一直未停止寫作或口授作品,但90年代后期,已很少甚至停止外出活動。他是2005年8月逝世的。家屬和好友遵他遺囑,沒舉行任何活動,因此知道的人很少。一位有勇氣、有作為、有貢獻的經濟學家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這本來正常的。令人不解的是,他逝世后很長一段時間,報刊上一直沒有出現(xiàn)任何哀悼紀念的文字,是不是一篇也沒有,我不敢說,但心里有點不是滋味。兩年后,經馮蘭瑞同志倡議,開過一個三四十人的追思會,我提出過這個問題,并初步回憶是林子力做的,會后查找資料,問了幾個人,寫了篇悼念文章,在內部刊物《論壇》刊登過,仍無法公開面世,我又一次感到心里不是滋味。又一年多以后,《交鋒》作者馬立誠得知此事,向我要去原稿,摘要在《經濟觀察報》發(fā)了,這件事才為較多的人所知曉。子力一生專注理論,不善交往,有時容易被人誤解為落落寡合,不好接近。其實平常有說有笑,是個自視甚高、自律亦嚴,有著瀟灑從容風度的學者。這次特地把這篇文章收入,作為祭奠的小花,愿他在天之靈稍感欣慰。

        柯魯克、伊莎白夫婦聲名并不顯赫,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一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同志”??卖斂耸怯?,曾在倫敦大學東方非洲研究院學過中文,是新聞工作者;伊莎白加拿大人,是人類學和社會學學者。這對夫婦受斯諾《西行漫記》的影響,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同情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解放斗爭。1947年他倆不遠萬里來到烽火連天、前途未卜的中國,尋覓自己理想中“英勇的新世界”。在太行山區(qū)武安縣十里店村蹲下來,整整蹲了半年多,寫出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十里店》。1948年夏,正當他們不計日夜辛勞調查寫作已獲初步成果即將踏上歸程之際,由于戰(zhàn)局迅猛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又被挽留改行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他們毅然決然放下初稿,慨然允諾中共的要求,改變自己的專業(yè)和志趣,半個多世紀來,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文革動亂中柯魯克被誣為間諜,關進秦城監(jiān)獄五年;伊莎白隔離審查三年,三個兒子也受到株連,但他們一直無怨無悔地繼續(xù)工作。《十里店》這部書由于西方對華關系的起伏,在歐美書商手中幾經轉折,均被打入冷宮,直到30年后的1980年才問世,傳入中國。中文版出得很快,很受重視,當年曾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的薄一波鄭重為之作序,贊揚“他們替我們做了一件中國人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大事”。2010年春,出版了精美的第二版,人民日報和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召開了研討會??卖斂艘巡∈?,伊莎白年臻九四,依然精神矍鑠,步履輕盈,出席講話。她送了一部新書給溫家寶總理。不久就收到了總理毛筆寫的感謝信,強調這部書“今日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2010年10月,是柯魯克誕辰100周年,也是伊莎白95歲生日,中國外國語大學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不少學生表示柯魯克、伊莎白夫婦不愧是“活著的白求恩!”

        我是安徽人,卻視山西為第二故鄉(xiāng)。青春時期成長于烽火硝煙的太行山區(qū),后又在太原長期工作,共計40年之久,結交了不少可以信賴的摯友,王銘三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世紀80年代,山西的幾個地委書記,幾乎全是“三八”式,即抗戰(zhàn)初期入黨或參軍,資格雖比不上老紅軍,但優(yōu)點是讀過中學稍有文化基礎,做過比較久的縣委書記。這個崗位很關鍵,要獨當一面,戰(zhàn)爭歲月容易和上級失去聯(lián)系,更要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銘三與我同庚,情況有所不同,他是1953年由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處長被提升為忻州地委書記的,此后在晉北各地區(qū)調來調去,無論調到哪里,在老百姓和基層干部中一直口碑很好,是最受領導器重和群眾擁護的地委領導之一。后來熟了,才知道他抗戰(zhàn)中就在環(huán)境復雜的垣曲縣當過幾年縣委書記,對黨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作風,有很深的感悟,后來的理論工作也養(yǎng)成了調查研究的習慣和宏觀的遠大眼光,所以更顯得求真務實,不隨風倒。交往中曾給過我頗多的教益和啟迪。他文革后逝世,我匆匆調離山西,從此聯(lián)系中斷。2007年我有機會重訪榆次,現(xiàn)在舊貌換新顏了,稱為晉中市。晉中市市長王雅安專門來賓館看望我,原來是銘三的兒子,真摯的情誼得以接續(xù),倍感欣慰。后來山西出版紀念文集邀稿,我寫下了這篇緬懷之作。

        1964年李雪峰、陶魯笳、吳象等在山西農村考察

        《農民日報》原總編輯張廣友,是位老記者、名記者,也是我30多年來的好友、摯友。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都是為包產到戶搖旗吶喊的積極分子。一起下農村調查,合作寫通訊報道,此后一直過從甚密,成為至交。我認為他最大的優(yōu)點是勤奮,善于積累資料,不僅在記者崗位上寫出大量出色的新聞報道、有價值的“內參”,而且在退休后與病魔作斗爭的耄耋之年,繼續(xù)寫出一本又一本的好書。2008年初出版的《抹不掉的記憶》,更是晚年最后一本精心之作。他身患癌癥,曾被誤診,兩次手術,但他仍頑強地活下來、寫下去,這是出于一個記者的良心和對歷史的責任感。他常常深夜一面流淚一面寫作,終于頑強刻苦地完成了這部著作。當年夏天,他死于心腦病猝發(fā),非常突然。他這本最后的書,抒寫了共和國若干重大事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甚至本身就是一直沒有公開過的重大事件,彌足珍貴。我認為這不僅是作者個人“抹不掉的記憶”,更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歷史。我曾應邀為他作序,其實這本書不應該是最后一本,我知道他還有不少材料,倘若他的病得到及時搶救,他完全可以再寫下去的。

        范銀懷同志是新華社的一位資深記者,也是我交往多年的老朋友,我比他大十來歲,做記者也早十來年。文革前后,他多次到大寨、大邱莊采訪,與陳永貴、禹作敏都是交往較深的朋友。這些經歷才使他有“本錢”完成《從大寨到大邱莊》一書。1980年代,我曾和范銀懷一起先后到河北、廣東、海南、黑龍江、新疆、天津考察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使我們對中國農村的改革有了不少新的認識,也使我們對農業(yè)學大寨運動有了不少新的認識。我曾鼓勵他下些功夫,把陳永貴和大寨、禹作敏和大邱莊的異同作個分析比較,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寫成一本書,對于幫助讀者認識中國的農民和農村問題是有好處的。他成書,我作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這本集子里還收集了一篇我為李輔《所思所憶七十年》所寫的序。李輔是我的好友,我們曾在山西省委政策調查研究室共事,我比他大17歲,可稱為忘年交。他一生跌宕起伏,閱歷非常豐富,工作中敢做敢為,多有建樹。但在1984年被定為“三種人”,雖已查明他沒有做過任何一件違反政策的事情,但仍被撤銷職務,開除黨籍。他并沒消沉,而是用十年時間寫出了自己一生的所憶所思。

        上世紀50年代初,作者吳象與李季在北京留影

        后面的四篇雖也懷人卻偏重記事論世,而且都與農村改革問題有關。中國改革最初曾想從擴大國營企業(yè)的自主權為突破口,試了好多個點,突來突去突不開。而農民中一些人卻在悄悄行動,改善自己難以為繼的處境。包產到戶代表億萬農民的愿望和利益,迅速成為燎原之火,無法阻擋。世界上的改革或革命,從來都是城里人、知識者在前面領路,鄉(xiāng)下的農民才在后面跟進。中國這次事情卻顛倒過來了,變成了農村先行,領導肯定,上下互動,勢如破竹。包產到戶開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時代,1980年代初步解決了吃飯問題,廣大農村涌現(xiàn)出大批糧食和各種專業(yè)戶、小商店、小作坊、家庭工廠,其中佼佼者便被稱作“農民企業(yè)家”。到90年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之后,這個稱呼才逐漸淡化以至消失,被“民營企業(yè)家”、“私營企業(yè)家”所取代而成為歷史名詞,但當時卻是報刊熱炒的對象,褒貶不一。那一陣子雖然取消了“階級斗爭為綱”,而“興無滅資”的口號影響仍然不小,一般人都認為“農民”與“企業(yè)家”不相干,甚至水火不相融,竟在一個人身上聯(lián)結,簡直不可思議。鐘華生是最初出現(xiàn)的著名農民企業(yè)家之一,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農民度假村,又倡導、組織了“中國農民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被選為會長。后來他調離白藤湖,任珠海市西區(qū)區(qū)長兼開發(fā)工程總指揮。我認為他的一生既有顯著的成就和貢獻,也不斷遇到嚴峻的挑戰(zhàn),可貴的是在艱辛、挫折中一直表現(xiàn)出頑強、剛毅,始終保持著不亢不卑、從容應對、樂觀進取的態(tài)度。2012年3月接到他的電話說,他最近又在搞綠色經濟,從事竹草的開發(fā),會一開完就要趕到內蒙古去。我不禁想起多年交往中的一些瑣事,想起農民企業(yè)家這個稱呼,也想起中國的和平崛起背后的各種人物,寫下這篇紀事,作為對自己的勉勵和對友人的期盼。

        小崗村所在的鳳陽是“大包干”的故鄉(xiāng),鳳陽所屬的滁州地區(qū)是農村改革最大的突破口。因此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全區(qū)上下都承受過巨大的壓力。當時陸子修是地委辦公室主任,地委書記王郁昭最得力的助手,其處境可想而知。不過不久也就挺過來了,迎來了真正的大好形勢。我們就是在這個關口認識的,一見如故,交淺言深。若干年后,杜潤生老曾在一次宴會上站起鄭重地說:“你是農民利益的代言人,我敬你一杯!”所以,他如何耿直仗義、敢作敢為,我就不多說了。后來王郁昭任省長,他成為地委副書記、書記。滁州地區(qū)一直在堅持改革中求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堅持改革,經濟增長排名由全省尾巴躍為第二。退下來后,退而不休,又擔任了安徽城鄉(xiāng)勞動力資源研究會會長,繼續(xù)調查研究,讀書寫作不斷。多次上書中央得到重視,有的已在政策中體現(xiàn)。他著作甚豐,這本《農村問題答案不在農村》是繼《“三農”論衡》之后的新作,序是我應邀所寫。

        1990年代,農民工由幾千萬人猛增到一億多人,成為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巨大因素和亮點。民工潮實質意味著億萬農民自覺半自覺地躋身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行列,為中國的歷史進步作貢獻。他們吃得最差、住得最差、工資最少,干最苦最臟最累最危險的活,卻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不斷擴大的城鄉(xiāng)和地區(qū)的收入差距,造成令人憂慮的社會不公,被譏為“歐洲的城市,非洲的農村”。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進程所需征用的土地成為農民一次新的災難,也是官員腐敗加劇的根源。所以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呼聲越來越高。李昌平把這時代的呼喚概括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yè)真危險”,上書朱基總理,震驚了中南海,這句話成為社會流傳的名言。從此“三農”問題如同改革開放初的“吃飯問題”,是全國上下共同關注的最重大最迫切的問題。2003年1月,黨中央鄭重宣布,把“三農”問題擺到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戰(zhàn)略調整。接著,在上世紀80年代連續(xù)五個中央1號文件的基礎上,又連續(xù)下發(fā)有關“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使改革開放的中華巨輪得以乘風破浪,穩(wěn)速前進。李昌平在《我向總理講實話》后兩年,又把論述“三農”問題的文章集為《我向百姓說實話》,請我作序,我主要寫了讀他著作感受的啟迪。這次出這本集子時,我又重讀了他的自序,感到自己的序有點像小學生考試的答案。讀者如若不信,不妨把兩篇比較一下,就知道哪一篇更有內容,更有價值。

        《農道》一書的作者孫君,我原來并不認識。我一位已逝世的老戰(zhàn)友的兒子寫了封情意懇切的信給我,并寄來書稿,代他的好友邀請我為書作序。我想讀完書稿再定,讀了不到一半我已經對作者和他“北京綠十字”的同仁心存敬意,覺得這件事應該做。我雖然多年來搞農村調查研究,對綠色經濟、生態(tài)文明不能算太陌生,其實并不大懂,序寫得比較簡短、一般。事實上除了讀后的感受,也真寫不出什么更有益或有趣的東西。幾個月后,有機會與作者孫君晤談。很愉快地隨意閑聊,我覺得學到了這方面不少知識,對他書中提出的一句話:“‘三農’問題不是困難而是希望”,加深了理解。我想,中國的和平崛起主要靠經濟增長,從“東亞病夫”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十三億人團結奮斗的結果。

        好友劉備耕,是位年近90的耄耋老人,多年來孜孜不倦,寫了幾十篇回憶、研究劉伯承、鄧小平的文章,一直沒有出版的機會,幸得企業(yè)家王更慶的資助,可以付梓問世了,要我寫篇序,我覺得不應該推辭,勉力寫了一篇,把自己的一些回憶也寫進去了。征得出版者的同意,收入了本集。

        還有篇《永遠難忘的時刻》,是一次毛澤東接見的回憶紀事,有人建議收入本書,我覺得體例不合,想補寫一段《長期不解的困惑》,寫出來再作考慮,但是寫來寫去,還是寫不出來,于是只好作罷。最近有人建議,參加這次接見的人健在的已經很少,似有保留的價值。如果改個題目,加幾句注,收入這本書也無不可。這本書最后竟是一篇只寫了一半的文章,這實在是要向讀者表示歉意的。

        狼人伊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本va99在线| 激情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天堂av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男人天堂网2017|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午夜观看| 久草国产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自拍偷拍一区|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专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琪琪一区| 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欧美亅性猛交内射| 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级在线| 日本久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yy111111少妇影院| 草逼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无码av一区二区大桥久未|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热热久久超碰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啪啪啪|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永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线在线播放va| av成人综合在线资源站|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夜伦鲁鲁|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