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面對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筆者以為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通過興趣課堂教學,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一、學生體驗質疑的趣味
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chuàng)造”活動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動地獲得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質疑時機。一般來說,質疑可分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fā)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fā)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fā)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fā)問等。教師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并相機進行調控。初讀前,可用“直入式”。開課后,直接要求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這時的質疑特別要注意關照差生,鼓勵中等生,讓他們勇于陳述自己的疑惑和見解。細讀中,運用“誘導式”,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在學生弄清了曹操和東吳的兵力對比后,問學生“你現(xiàn)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打敗曹軍的?”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精讀后,可用“詢問式”,如“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老師有哪些地方沒講清楚,請你告訴我?!币源俗寣W生回顧教學的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進行學習的再創(chuàng)新,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萌芽”快速成長。
二、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筆者這里說的寫,并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fā)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并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fā)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三、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教學實踐表明,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tài)” , 這是上好課的第—步。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探究, 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
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尊重學生, 做學生信賴、 喜歡的老師, 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 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fā)學生;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卮疱e了既不能諷刺, 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 而是耐心的引導這些學生, 使之正確的回答完畢, 再予以肯定。這樣, 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 激發(fā)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相信學生有潛在的嘗試能力無憂論文網, 對學生的探索活動要充滿信心, 循循善誘。創(chuàng)設師生心理相容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 也是最可親近, 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
一般情況下, 上課半小時以后一些學生因為端坐時間較長, 感覺不太舒服, 導致精力的分散和課堂效率的下滑。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站起來模仿一個動作, 齊誦一句口號, 分組朗讀一組對話等。在課堂上, 我發(fā)現(xiàn)坐在最前面一個學生似乎有點不耐煩, 就急中生智地請他上臺表演了一個節(jié)目: 課文中描寫老鷹飛翔的一連串動作。我配音朗讀, 他依次表演, 學生的精彩表演贏得聽課師生的熱烈掌聲。一個隨意的安排, 竟成為一個亮點!運用多媒體, 調動興趣。
四、結語
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當孩子掉進水缸爬不出來,情勢十分危急時,司馬光除了用砸缸的辦法救伙伴以外,還可以有哪些辦法使孩子獲救?于是乎,學生想出眾多的辦法與司馬光的辦法相比較、選擇。經過討論探究,學生就會自然明白,在當時的特定形勢下,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才是最佳的。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將眾多的假設集中而求出解決問題現(xiàn)實方案的能力。
作者簡介:何萍,女,45歲,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現(xiàn)任教于營口市西市區(qū)韶山小學,執(zhí)教數學、語文學科。曾獲市師德先進個人、區(qū)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共產黨員,首席班主任等稱號。有語文課、論文獲省市區(qū)優(yōu)秀,參加多項科研課題研究并結題,所教班級獲市區(qū)優(yōu)秀中隊。主要研究方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研究,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