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單調刻板、盲目追求成績,不注重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抑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語文價值之所在。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目前語文學習的這種尷尬局面呢?我就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作幾方面的探討。一、深挖課文主體、充分利用教材;二、拓展開去,擴大視野;三、放眼未來,不求考試一時的得失。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別是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它是基礎之基礎、重中之重。然而實際上,語文總是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歸結起來,主要在于語文教學的單調刻板、盲目追求成績,不注重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語文價值之所在。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目前語文學習的這種尷尬局面呢?我就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作以下幾方面的探討。
一、深挖課文主體、充分利用教材
1.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中學語文教材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材料,是編者的汗水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雖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但大部分篇幅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素質教育始終把教會學生“三會”即“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作為教學的目標。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執(zhí)教者卻有意無意的偏離了這一主題。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長遠的使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不符合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擔負青少年“三觀”形成,祖國、民族未來發(fā)展的方向的人文教育工作者,應明確自己肩負的重任。
2.培養(yǎng)各種技能:朗誦、表演、講故事、演講等。語文教育不應僅僅是教學生識字和閱讀的問題,更應該是一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問題。在教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更主要的應該要學會了解文章并欣賞文章。通過學習課文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句,加強自己的基礎知識,進而做到會朗誦、根據(jù)課文片段進行簡單的表演、講故事、改編、演講等。培養(yǎng)朗誦、表演、講故事、演講等各種技能,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主要的是通過培養(yǎng)這些技能,還能大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所有學生都知道學習語文不是僅僅為了考試,更多的是為了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意義。而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成功,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做到“能說會道、能歌善舞”,進而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3.培養(yǎng)熱愛環(huán)境、關心社會、養(yǎng)成良好習慣。文學,即是人學,語文是人們是學習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早在以前就有人提出大語文的說法,是對語文的定義、內容、作用更高意義上的認識,真正的語文老師所肩負的任務已不是教書識字而已,更多的是擔負起培養(yǎng)學習者對家庭、社會、民族、人類、地球擔當責任的問題。中學語文教材有很多篇幅對這些內容有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
二、拓展開去,開闊視野,認真做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
中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僅僅靠一節(jié)語文課、一本語文書是絕對不可能的。要想學好語文除了上好語文課、學好語文課本之外,還要盡可能的做到:
1.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作好讀書札記。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學到無限的知識,進行大量的閱讀是必要的,而做讀書札記則是大量閱讀變得更有效的保證;
2.閱讀是為了補充知識,內在的知識更多的還要通過外在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而課前五分鐘,則是鍛煉這種語言表現(xiàn)的最好方法。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的時候,就變得臉紅耳赤、說話吞吞吐吐,半個鐘頭說不出一句話,而課前5分鐘,則是改變這種狀況、鍛煉學生膽量的最好方式;
3.閱讀是從歷代的智者中獲得已有的知識,而日記、游記則是從生活中獲得及時的感知。讀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寫作,那就像一個想學游泳的人,學了很多的理論,卻從來不下水,結果也是不會游泳的。寫作業(yè)也一樣,因而,指導學生節(jié)假日、星期天要盡量的走出去,從現(xiàn)實生活中、奧秘無窮的大自然里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放眼未來,不求考試一時的得失
現(xiàn)代的社會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社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素質教育的目的也是
教學生”會做人、會學習、會工作”但是,教學過程中如何作到這一點,確實令很多教育工作者頭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歸根結底也在于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體制,由于高考定終身,分數(shù)即一切的觀念,整個社會都只重視每次的考試結果,至于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很少有人問津,只要是分數(shù)高,就是你書教好、你就是好學生,因而,也就導致了補課再補課、考試再考試,也就有了“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的流行話語,最后只能導致老師厭教、學生厭學,語文沒人想學的尷尬的境地。
四、語文思想教育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講空泛的大道理
這一點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實在口頭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務,要讓學生領會,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進行了思想教育。語文教學中更要注意,我們絕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教學目標中的第三點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于是有些老師就不管什么課,什么內容,都要說幾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學目標,這不就是純粹的形式主義么?有害而無益。所以,我們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要結合課文的內容,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領會在心里。這就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實處。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學習和生活的必須還是任重道遠,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身體力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認真探討。
因而,真要讓語文走出這樣的尷尬境地,還要樹立語文學習是“放眼未來。因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考試成績,也必然會招來各方面的非議。假如沒有自己的長遠計劃,沒有教育學生樹立長遠學習的觀念,只是考慮考試一時的得失,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因一時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做法,最終使語文教育永遠走不出沼澤地,深陷原先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