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币魳方虒W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音樂教學應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fā)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舞出的情感,潤人無聲!我是一名舞蹈教師,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工作的親身經歷及感受:
1997年畢業(yè)至今,做音樂教師20個年頭了,回顧幾年的教學生活:曾經有年輕氣盛的躁動,有淺嘗甘霖的欣喜,也有屢遭教學失敗的痛楚。我深深的體會到,上好一節(jié)音樂課并不難,難的是上好每一堂課,讓自己和音樂課程走進學生的內心,在細節(jié)之處灌輸對音樂的理解,這才是最難的。我教授的是職業(yè)中學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舞蹈學科,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讓我有心得的小事,事情雖小,但也慢慢完善著我對舞蹈教育的理解。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案例,讓我感受頗深。
還記得去年十一國慶節(jié)剛過,一位學生家長來學校找我,見到我后情緒很激動,眼里流著淚握著我的手顫抖的說:老師謝謝你,真的謝謝你,孟瑩管我喊媽媽了、喊媽媽了,我有些不知所措,通過了解,我才知道是因為我排的一個舞蹈節(jié)目“中國媽媽”,說實在的一個不經意為十一排練的節(jié)目能讓這對母女展開心扉,消除了隔閡,我覺得成就感滿滿的,也著實體會到舞蹈課的魅力和驚奇的教育功效?;仡欉@幾堂課,自認為確實給了很多學生一些心靈的震撼和洗禮:為了排練好舞蹈“中國媽媽”,我先是安排了一節(jié)欣賞課,給學生講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抗日戰(zhàn)爭末期,日本撤兵,一些日本的遺孤四處流浪,一個叫櫻子的4歲女孩兒被一位普通的中國媽媽收留,日軍的暴行對中國媽媽來說,那是不可饒恕的黑暗與血腥以及無法忘卻的痛苦與悲傷。而當日本小姑娘櫻子穿著和服抱著頭出現(xiàn)時,中國媽媽開始了心靈的掙扎,一方面是對敵國的國恨家仇,另一方面,看著幼小可憐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國媽媽感到不忍與同情,但最終,無私的母愛使中國媽媽接納了這個日本孤兒,當養(yǎng)育遺孤孩子時,中國媽媽表現(xiàn)出了那種真情流露及無私奉獻,歷盡艱辛,多年后當異國小兒郎已經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姑娘時,可是中國媽媽卻并沒有就這樣讓孩子留下,白發(fā)蒼蒼的媽媽彎著背,一步一步蹣跚著步子拿出了當年的和服,告訴她當年的身世。她狠著心將女兒推出自己的懷抱,心疼與無奈,在送行時,母親、孩子的戀戀不舍,讓人為之動容。尤其是那漫天大雪中,母親長久凝望的身影……在講述的過程中,我把那幾句歌詞譜成曲子動情的唱給學生們聽“老玉米,金黃黃,養(yǎng)活了異國的小兒郎。我捧著玉米回頭望,地里站著的是我娘……”唱著唱著我也忍不住朦朧了視線,在播放中國媽媽整個舞蹈視頻中,音樂教室內靜的出奇,很多學生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一次次動情的流下激動的淚水。
欣賞這類舞蹈,學生們從感性的意會進入到理性的領悟,在更高層面上認識生活,從內心深處平添幾分對人類博愛之心的向往與追求。課下很多學生拿起手機給自己的媽媽打電話、發(fā)信息,達成共鳴。鑒于欣賞課的成功,我在舞蹈隊活動中開展了以母愛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活動,有學生編排了舞蹈燭光里的媽媽,有學生表演歌伴舞媽媽的吻,還有學生講起了和媽媽的故事,孟瑩也給我們分享了她和“阿姨”的故事:
孟瑩生活在一個重組家庭,媽媽在她很小時候病逝,后來父親給她找了繼母,從小到大孟瑩一直管繼母叫“阿姨”。在排舞的過程中,孟瑩正好擔當?shù)氖菣炎拥慕巧?,在一次次的排練中,通過我的引導她慢慢的揣摩櫻子的心態(tài),體會中國媽媽無私的愛,聯(lián)想到自己:中國媽媽從憤怒、不忍到收留、關愛,讓她想到自己的“阿姨”怕給她造成心理陰影,堅決不再生育;中國媽媽懷抱著櫻子唱歌謠讓她想起“阿姨”一次次在她生病時陪在病床旁焦急的神情,一次因為打不到車,送往醫(yī)院途中鞋子跑丟,一只腳磨出了水泡;中國媽媽在田間地頭彎腰忙碌的勞作動作,讓她聯(lián)想到“阿姨”為了補貼家用做好幾份辛苦的兼職工作;寒冷的冬天,中國媽媽將櫻子的手捂在懷中取暖,而自己卻被凍得瑟瑟發(fā)抖,讓孟瑩想到“阿姨”給自己買的嶄新的羽絨服,自己卻還披著陳舊的軍大衣;櫻子長大了中國媽媽強忍內心的矛盾把櫻子送回祖國,讓孟瑩想到這么多年,雖從未喊過“阿姨”一聲媽,但“阿姨”依舊任勞任怨的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舞蹈中國媽媽彰顯出中國女性的偉大胸懷,演繹了一段人間大愛,給孟瑩的心靈帶來了強大的震撼!因此這個舞蹈在排練過程中,同學們很積極,一遍遍的反復強化著動作,好像有一種力量推動著她們,尤其是孟瑩,很多次我看到她獨自在舞蹈室忙碌的身影,最終在星星火炬青少年舞蹈比賽中,我校選送的“中國媽媽”獲一等獎,孟瑩獲得“最佳表演獎”,當她把獲獎證書遞給“阿姨”時,她哭著抱著“阿姨”喊起了“媽媽”。因此也就有了剛開始的一幕,母女二人來校找我溝通感謝,我也覺得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在仇殺、武俠、情愛、搞笑、無厘頭、娛樂至上充斥熒幕的今天,當代青少年中倫理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我想把來自于來自人性和母愛的感動展現(xiàn)給學生,使他們正確認知歷史、母愛、藝術與自我的人生價值。除了母愛,還有很多素材讓我們可以利用好舞蹈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我們編排的歌伴舞《贊歌》表現(xiàn)了在“5·12”四川汶川突發(fā)特大地震時,一名戰(zhàn)士為營救受災群眾而光榮犧牲的英雄事跡。當舞臺上出現(xiàn)被營救的群眾集體向英雄敬禮的情景、懷抱嬌兒的大嫂為英雄下跪的情景時,學生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痛失親人的悲傷,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新時代軍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從而凈化了心靈。我們是一個僅有1000多名學生的學校,在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的募捐款就達5萬多元。這除了老師平時品德教育的效果,也有音樂教育的感召力;千手觀音的領舞邰麗華,在無聲的世界里堅守著自己的舞蹈夢想,克服重重困難表演的舞蹈“雀之靈”贏得海內外的贊譽,現(xiàn)實的實例讓學生為之震撼,鼓舞著她們雖然沒有舞蹈功底,但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向前;新時期舞蹈作品《再見吧!媽媽》、《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等作品中,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真理而斗爭的無畏戰(zhàn)士、英雄人物及他們忘我的犧牲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撞擊著學生心中愛的火花,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凈化,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F(xiàn)代舞《網戀》,是反映發(fā)生在學生業(yè)余網絡生活中的作品,描寫了經常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關于網絡戀愛的人和事,這個作品的編導、表演都是普通學校的學生,舞蹈的主題又非常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舞蹈風格帶有現(xiàn)代舞痕跡,學生更容易喜歡,更能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
通過舞蹈、音樂課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從而進行德育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這種表現(xiàn)方式能夠深深地植入到學生的內心,有時比上政治課,甚至是一學期的其他理論課程,感受的都更直觀,教育效果更好。正如馬克思主義所說:“藝術教育的效果一旦震撼了人的心靈,就會爆發(fā)出比它本身大得多的能量”。
一支舞蹈,一粒種子;一首歌曲,一陣春風;一種情感,一方厚土。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微笑相知,賞識相伴,深深的挖掘學科之精髓,把教書育人緊密結合起來,總結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做好記錄,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守望教育》2012年4月 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
[2]易連云《德育原理》2010.5武漢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