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從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xiàn)“多”與“少”的反差,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會形成反比,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從四個方面作簡要論述。
一、教師要求愈“多”,學生掌握愈“少”。
一篇課文,一堂課教學,教師如果從字詞句章、語修邏文諸方面都提出不同要求,想通過一篇課文一堂課教學,解決若干個問題,使學生獲得許多知識,這肯定是“欲速則不達”,事與愿違。因為一堂課要求如果過多,學生便無從下手,不知抓什么好。俗話說:“少則得,多則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我在教學《一條新袍子》一文時,第一課時僅要求學生“掃清障礙,讀通課文”,第二課時也只提出“借助注釋,讀懂課文”的要求,第三課時才作思想和內(nèi)容上的分析。這樣,目標集中,難點分散,學生易于接受,對課文涉及的有關知識,也容易掌握。許多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們上課時,他們的教學目的非常明確,而且集中單一,每堂課突出一個重點,解決一個問題,使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二、教師愈講得“多”,學生愈聽得“少”。
有些教師會片面地認為,只要我講過的,學生就應該接受。于是每教一篇課文,都從題目講到背景,從作者講到文體,從分段講到歸納段意,從主題思想到寫作特點,各方面都不厭其煩地大講特講,甚至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而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哈欠連天,昏昏欲睡。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教師面面俱到、枯燥無謂的講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果處于消極狀態(tài),是無法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語文老師絕不能作說書先生,教學絕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讓學生在自學討論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三、教師提問愈“多”,學生思考愈“少”。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教師有計劃地提出一些問題,這是可取的。但問題提得過多,課堂上東一個問題,西一個問題,甚至連續(xù)提出十幾個問題,要求學生一一作答,這樣,學生只能是不假思索,隨口應答,或者干脆不去思考,讓老師自問自答。如此的提問,學生實際上仍處于被動地位,思維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甚至還會加重學生的惰性思維。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學生帶著探索的眼光去閱讀課文,因此,課堂上的提問,必須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盡可能地提出一個或幾個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又有一定深度和力度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認識趨于深化。例如,我在教學《小英雄于連》一課時,設計了三個問題,一是,《小英雄于連》的體眼是“小英雄”,圍繞“英雄”一詞,怎樣分段?二是“于連撒尿澆滅導火線”講了些什么內(nèi)容?在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方面起了什么作用?三是人們?yōu)槭裁匆獮橛谶B塑造銅像?其順序是否能顛倒?如此提問,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總之,課堂提問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的問題提得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四、教師板書愈“多”,學生消化愈“少”。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是為輔助講解用的,幫助學生理解熟悉課文,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促進讀寫結(jié)合服務的。有些內(nèi)容,課本上寫得明明白白,只要指導學生在課本上圈點勾畫就行了,倘若也全部板書出來,教師不勝其苦,學生埋頭抄板書,拼命作筆記,不勝其煩。這樣,既消耗了學生的體力,又分散了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既消耗了課堂教學時間,又不利于培養(yǎng)聽課閱讀的習慣。一堂課內(nèi),學生抄筆記的時間過多,就會出現(xiàn)“充耳不聞”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的板書,務必提綱挈領,字簡意明,整潔醒目,真正起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內(nèi)容,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作用。我在教學《三借芭蕉扇》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一借 給假扇 足智多謀
二借 騙真扇 不怕困難
三借 獻真扇 敢于斗爭
我們要消除課堂中出現(xiàn)的反差現(xiàn)象,就必須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做到每堂課的教學目的明確,講解適可而止,提問恰到好處,板書簡明扼要。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