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干擾,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讀”已成為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取向。老師按照“教參”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讀課文,并設(shè)計相關(guān)的問題,學生順著教師預設(shè)的問題理解課文。這種異化了閱讀教學,不僅不能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針對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遍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tǒng)的閱讀教育的價值觀進行重新的審視,確立新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也就是要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知識,提高閱讀的綜合素養(yǎng)。
那么,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改進我們當前的閱讀教學呢?
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和思想的解放營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岸嘣庾x”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內(nèi)涵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的方式及結(jié)果。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在生活經(jīng)驗、知識儲備、感情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客觀差異,因而學生在對同一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答案。如在教學《暮江吟》時,我讓學生對“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作細細品味,學生的認識不同、生活積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自然感悟的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有的說因為夕陽照射整個江面,所以用“鋪”,是“鋪天蓋地”的意思;有的說因為是夕陽,光線已不再強烈,失去了穿透力,好像是一層薄薄的紅被蓋在江面上;有的說太陽快要落山了,這里的陽光是斜照的,有一個角度,所以說是“鋪水中”……對相同的文本,對文本中的同一個字,學生有獨特的感悟,形成了多元的解讀。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多元解讀”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標準導向的辯證關(guān)系。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對“多元解讀”的理解存在著兩個誤區(qū):
一是把“多元解讀”誤解為“多元價值觀”。如對于同一文學形象或主題的認識,學生會有多元的體驗和解讀。如學習朱白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時,我們班有學生認為父親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有學生認為在財產(chǎn)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菲利普夫婦的行為無可厚非;讀屈原的《離騷》時,有學生解讀“楚懷王和屈原可能是情敵”。對這些個性化的解讀,教師不能一味肯定或放任自流,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對于正處在成長發(fā)展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尚未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因此,教師除了要善于保護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外,對學生個性化、多元化閱讀中錯誤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要大膽、及時、巧妙地說“不”,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引向深入。
二是把“多元解讀”誤解為“多元標準”。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為了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采用“放羊式”教學,讓學生用個體對文本解讀的結(jié)果來代替文本原本的意義,對文本意義的理解缺乏大體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時,必須明確:盡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別人。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將會陷入混亂、無序狀態(tài)。尊重個性差異,倡導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標準或共識的基礎(chǔ)之上的。如:①多元解讀不能忽視文本“體裁”;②多元解讀不能脫離文本具體的時代背景;③多元解讀不能超越道德底線,要符合健康的審美情趣。
因此,在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教師對學生多元閱讀的引領(lǐng)應該當仁不讓。教師有責任引導、啟發(fā)學生與文本開展對話,通過提供背景、示范閱讀、指導方法,啟發(fā)思考,幫助學生完成閱讀,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我們在處理“多元解讀”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標準導向的辯證關(guān)系時,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異后求同的教學策略,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獨特性、多樣性的基礎(chǔ)上,通過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的對話,使學生自主構(gòu)建文本的意義。而這個意義既有其獨特個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標準的一面,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新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