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以為小班幼兒年齡小,缺少整理物品的技能,對游戲材料認識不足,沒有整理的習慣。我以為孩子還小,需要老師的幫助,自己沒有辦法整理物品。這不僅僅是我們老師這樣以為,家長更是這樣以為。但事實上小班幼兒真的不具備整理的能力嗎?真的需要幫忙才能完成嗎?翻看國外的資料發(fā)現(xiàn),答案是否定的。如何扔掉“我以為”的壞習慣?如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整理能力,家長怎么做,老師怎么做?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
【關鍵詞】幼兒 整理 能力
一、“我以為”問題的根源
造成“我以為”幼兒不行的根源在于:
1.班級的現(xiàn)況
玩游戲時,小班幼兒自控力差,玩起來就要,玩過了就到處扔,還有的幼兒玩完玩具后不知道往哪收拾以至游戲結束時的整理材料這一環(huán)節(jié)總是由教師包辦或者幼兒胡亂堆放就完事。我們經(jīng)??吹降默F(xiàn)狀讓我們誤以為小班幼兒就是不會整理的。
2.家長的推辭
我的孩子們那么小哪里會整理啊,在家里這些都是我們做的。他怎么會知道東西放哪里,長大了懂了就會整理的。我們多做一點沒關系的。他不會整理的老師你幫下忙……各種以小為理由的說辭導致家長潛意識里以為小班幼兒就是不會整理的。
表面上看來兩種“我以為”是理所應當?shù)?,但是背后我們能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比如說為什么有的班級幼兒能夠自己整理,有的班級幼兒卻不會。主要在于教師的引導。再比如說同樣年齡的孩子很多都會整理,為什么別人會的我們不會,是他們特別聰明嗎?可能是,但更大一部分在于家長的放手。
曾經(jīng)看過一段國外視頻,一個12個月大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自己選擇要穿的衣物并嘗試自己穿。當我們驚訝于孩子的聰明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是因為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放手、信任,才讓孩子進步的那么快。
二、“放手”的依據(jù)
教師的正確引導以外更需要家長的放手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說服家長我們需要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fā),讓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這個能力。小班是幼兒生活自理行為開始出現(xiàn)的時期,他們嘗試著自己洗手,用小匙進食,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健康領域: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目標二:3-4歲幼兒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能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這些就是整理能力,指南的目標中已經(jīng)有了這方面的要求。這說明這時候的孩子已經(jīng)有這個意識和能力,尤其是在小班下學期。
在有能力的基礎上適當?shù)囊龑?,讓小班幼兒逐步學會整理區(qū)域的各種游戲材料,幫助他們快速掌握一些整理方法和要點,是游戲指導的一個重點,也是促進幼兒整理能力的最佳途徑。為了在實踐中培養(yǎng)幼兒的整理能力,我們開展了一次微課程活動。把整理的主權還給孩子,讓整理成為孩子的習慣。
三、“我的整理我做主”
1.整理
幼兒學會整理首先要知道怎么整理?因此我們首先幫助孩子明白在我們的教室哪些是需要幼兒整理的。他們會發(fā)現(xiàn):游戲材料、自己的物品是最需要自己的整理。
第一,游戲材料的歸類整理。小班幼兒年齡小、經(jīng)驗少,在整理方面缺乏經(jīng)驗。因此第一步可以先帶他們觀察大班幼兒的整理情況,通過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整理技巧和模仿他們的整理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整理能力。比如孩子們在觀察過后發(fā)現(xiàn)大班哥哥姐姐的游戲柜上都有對應的數(shù)字標記,這樣就不容易把玩具盒弄混。第二步是模仿學習這樣的整理方式。在模仿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字不適合小班,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尋找自己喜歡的標記。找到的標記由我們老師負責將標記收集和歸類,最后由孩子們選擇粘貼和擺放。因為是他們自己喜歡的標記所以會記得特別牢,不需要提醒就能快速找到并整理好。(標記的制作可以尋找現(xiàn)成的,也可以是老師、孩子共同制作,這樣會更有意義)
第二,自我物品的擺放整理。小班幼兒的自我物品有什么?自己的衣物、鞋子、汗巾……這些物品的整理在于擺放。比如幼兒的衣物,教師可以通過兒歌的方式幫助幼兒學會自己疊放衣物。學會以后不僅僅是熱了脫下的衣物要疊好,睡覺脫下的衣物要疊好,回家以后自己的衣物也要疊好。這就要求家長不能包辦,要有耐心等待幼兒整理。家園一致不僅能讓整理能為幼兒的能力,更能讓整理能為幼兒的習慣。
2.管理
學會整理了就完事了嗎?不。整理是一種能力,但是管理能讓整理變?yōu)榱晳T。由老師來管理我們能從現(xiàn)狀中看出是沒有效果的。小班幼兒自我中心傾向明顯,經(jīng)常出現(xiàn)反抗現(xiàn)象。當老師說他整理的不好或者沒有整理時,幼兒會出現(xiàn)迷茫、不反應這種無聲的反抗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干脆不管老師說的,瞎放一通的反抗現(xiàn)象。因此,有效的管理是幼兒整理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從微課程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以鼓勵為主的管理方式最有效。比如教師觀察幼兒的整理情況,每次都整理好的幼兒能獲得一顆“整理之星”,每周獲得整理之星最多的幼兒能夠獲得管理員的臂章,由他來監(jiān)督和檢查孩子們的整理情況。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爭做管理員,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整理的好習慣。
整理是小班孩子必須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我們?yōu)榱俗尯⒆幽軌驕蚀_將材料、物品進行歸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我以為他們不會”“我以為他們不行”的想了很多自己為之驕傲的辦法,但是都不奏效。這次我們把“我以為……不……”扔掉,把動腦筋想辦法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做主,最后成功了。當然整理不是一堂課可以學會的,整理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的,整理的習慣更不是一天就能養(yǎng)成的。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過程中不斷練習、不斷地監(jiān)督,最后完全習得為自己的能力。今天老師、家長的放手,孩子們自由做主不僅僅是為了整理,他們更多的是獲得了遇到問題能夠想辦法解決的能力,以后再有類似情況發(fā)生,他們就能夠淡定的憑經(jīng)驗動腦筋來解決。孩子們獲得的不僅僅是能力,更是一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