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弗洛伊德“暗恐”視角出發(fā),從暗恐成因及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來分析哈姆雷特復仇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延宕現(xiàn)象?!鞍悼帧保╰he uncanny)意為人們對反復出現(xiàn)的事物感到壓抑與恐懼,并因此重復沖動的心理,鬼魂是最初的壓抑來源,并在各種形式和不斷的重復中被放大和重現(xiàn)。同時,死亡這一母題的回歸與重現(xiàn)也誘發(fā)了恐懼的出現(xiàn)。復現(xiàn)的恐懼與壓抑使哈姆雷特產(chǎn)生了無意識的沖動,沖動的結(jié)果反過來令其恐懼,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減緩了他復仇的步伐。“思想全能”的慰藉又喪失復仇的心理動力。兩方面的綜合作用拖延了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
關(guān)鍵詞:暗恐 復仇延宕 壓抑與沖動 死亡 思想全能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數(shù)百年來,關(guān)于哈姆雷特復仇延宕的問題引發(fā)了無數(shù)專家學者的激烈討論。究竟哈姆雷特為何遲遲不肯手刃仇人?{1}為何手起刀落這樣一件“易事”在哈姆雷特的眼中是如此的糾結(jié)反復,甚至讓他驚恐萬分?為何哈姆雷特時而瘋癲,時而機敏,而對王后葛特露和奧菲利亞的感情成為爭論的焦點?其實,哈姆雷特在復仇問題上的意志不堅并非源自生性懦弱,而是由所謂的“性格分裂”造成。一方面哈姆雷特渴望父仇得報,另一方面卻又心存恐懼,“陷入了無休止的沉思和過多的思維活動中,使哈姆雷特的頭腦一直為內(nèi)心世界所占據(jù),而同外部世界隔絕了”(Coleridge,146)。
弗洛伊德提出的“暗恐”(the uncanny){2}意指人們對原本就熟悉的人或事物暗自恐懼,也即當下的驚恐其實源于心理歷程中某個熟悉的階段。弗洛伊德曾將其心理學機制歸結(jié)為“本該遮蔽的東西卻顯露出來(the revelation of what is private, concealed, hidden)”,亦即“受壓抑者的復現(xiàn)”。他曾指出,文學作品營造暗恐的手段比現(xiàn)實生活多很多,班尼特(Bennett)和羅伊爾(Royle)甚至從文學本體論高度斷言“文學就是暗恐”?!鞍悼帧庇袃煞N表現(xiàn)形式:壓抑的復現(xiàn)(return or recurrence of the repressed)和重復的沖動(repetition compulsion),死亡的七次回歸便是壓抑復現(xiàn)的一個表現(xiàn)。此外,暗恐與思想全能也相關(guān)甚切。因此,筆者將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哈姆雷特復仇延宕的心理因素。
一、壓抑的復現(xiàn)
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是自我阻止消極情緒、情感和沖動達到意識水平的一種防御機制。鬼魂的出現(xiàn)是壓抑的原始模型,繼之有三次無意識的壓抑與釋放——真相、死亡以及復仇。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是無意識的原型”,因為我們生活在控制人格發(fā)展的文明社會中,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中平衡和壓抑自身的人格?!豆防滋亍分?,最初導致壓抑的只是死亡的真相,在“戲中戲”后卻轉(zhuǎn)變成了對死亡和復仇的壓抑。這個過程鮮明地說明了一個原本無憂無慮的快樂王子在不斷復現(xiàn)的壓抑中摧毀了自身與他人人格。
老國王鬼魂的出現(xiàn)暗示著哈姆雷特壓抑的開始。鬼魂向哈姆雷特訴說那“殺身的仇恨”后,哈姆雷特盡管毅然決然地表示要把仇人殺死,但是他又心疑鬼魂的話,“因為克勞狄斯十分強大,他也必須要證實了他的罪行后才能行動”(Ritson, 86),這是第一誘因。同時,鬼魂一方面對哈姆雷特抱怨曾經(jīng)純潔真誠的王后現(xiàn)在卻對惡人降心相從,另一方面卻又再三叮囑他不要傷害王后。哈姆雷特既對母親亂倫不忠極為不滿,又無法懲罰她,這是第二誘因。對母親的憤恨、對真相的渴望以及對克勞狄斯的恐懼都不得不壓至心底,這些構(gòu)成了第一次壓抑。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會導致心理或生理疾病——其“能量守恒”原則認為每次體驗都要有一定份額的情緒量需要通過活動(例如講話)釋放出來,如果得不到即時釋放則會以各種病態(tài)的方式表現(xiàn)。{3}第一次壓抑的釋放在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會面時爆出了冰山一角——哈姆雷特向奧菲利亞發(fā)出慘痛而深長的嘆息,好似胸部也要爆裂,生命也要完結(jié),壓抑無法得到釋放甚至讓他產(chǎn)生想死的意愿。他只能通過不斷的“瘋言瘋語”來釋放一部分壓抑。譬如,在哈姆雷特與羅森格蘭茲談及夢想與噩夢時,哈姆雷特看清丹麥是座牢獄的現(xiàn)實,羅森格蘭茲卻認為是他夢想太大,而丹麥太小。哈姆雷特再一次壓抑了真相和內(nèi)心的沖動。這便是第一次壓抑的起因、過程與結(jié)果。
弗洛伊德認為引發(fā)暗恐的是我們曾熟悉的事物,在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哈姆雷特的所見所感皆可與之聯(lián)系起來。哈姆雷特看到一個伶人在虛構(gòu)的幻夢中都能融化其靈魂——眼中洋溢著熱淚,神情流露倉皇,聲音嗚咽凄涼。與其經(jīng)歷的高度相似,使他“忘記了殺父的大仇”,似一個沒有心肝、逆來順受的懦夫和怯漢。伶人所演繹的正是哈姆雷特所熟悉的事物,他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深感恐懼并自然而然地想到退縮——死是他“求之不得”的結(jié)局,因為沒人愿意身負重擔,沒人愿意承受壓抑。(莎士比亞,45)然而父親對死亡后生活的描述{4}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不用小刀了結(jié)一生的原因是懼怕死后的未知。本想一死了之,釋放壓抑的哈姆雷特思量至此不得不再次壓抑自己,默默忍受恐懼,這是第二次壓抑。壓抑是無意識的,被自我壓抑的各種本能的沖動、欲望和觀念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潛伏著,常以變相的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壓抑的復現(xiàn)使其飽受折磨,根本無暇立即復仇,他開始從言語上攻擊他人以緩解和釋放心中大仇未報的痛苦:壓抑復現(xiàn)之前他還口口聲聲“美麗的奧菲利亞,我的女神”,轉(zhuǎn)眼間便冷冷地斥責“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我的確曾經(jīng)愛過你”。同時,一味地壓抑自我也使其亂了心智,譬如,在老國王死了四個月的時候,哈姆雷特還說他死了兩個月。
對恐懼的壓抑使哈姆雷特一方面懼怕鬼魂和死亡,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做出有關(guān)復仇的事來安慰自我與鬼魂,因此他安排了“戲中戲”來刺探克勞狄斯。伶王與伶后的對話其實就是對真相的揭秘,壓抑至今的哈姆雷特終于借他人之口吐露真相,釋放壓抑??藙诘宜沟姆磻C實了鬼魂的話,此時,復仇對哈姆雷特來說只是時機問題,他只是在伺機而動中一味拖延罷了?,F(xiàn)代對拖延癥的研究分析揭示恐懼是拖延的重要原因。{5}他仍因恐懼而自我安慰和麻痹,就在此時,壓抑卻復現(xiàn)了:鬼魂似乎不滿哈姆雷特的效率,抑或哈姆雷特心生暗恐——鬼魂復現(xiàn)以磨礪他“快要蹉跎下去的決心”。鬼魂是壓抑的源泉,一個讓人暗自恐懼的事物在反復出現(xiàn)后就會被無數(shù)倍地放大?!鞍悼帧钡脑~源學考證表明,暗恐并非某些奇異的或陌生的東西,只是由于經(jīng)歷了壓抑機制的作用,它們才顯得陌生和怪怖。{6}壓抑機制往往伴隨情緒的焦慮和由此產(chǎn)生的反彈機制,經(jīng)過反彈的恐懼可能數(shù)倍于此前。(Burns, 422-432)鬼魂的復現(xiàn)和由此產(chǎn)生的勢不可當?shù)目謶謭远斯防滋氐膹统饹Q心。
鬼魂復現(xiàn)代表的是壓抑的復現(xiàn),何時復仇以及馬上復仇成為第三次壓抑,充斥其內(nèi)心的是壓抑到窒息的恐懼感。壓抑的復現(xiàn)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復現(xiàn),不是壓抑全部,而是被壓抑過的某些痕跡的再現(xiàn)。對真相未知的壓抑問題解決后,死亡的壓抑到來,緊接著的是何時復仇的壓抑。關(guān)于第三次何時復仇的壓抑在誤殺視為敵對方的波洛涅斯后得以緩解,因為復仇更進一步了。但稍微放松復仇緊迫感的哈姆雷特在遇到福丁布拉斯后又被復仇緊迫感淹沒:“我所見到聽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對我譴責,鞭策我趕快進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復仇大愿。”{7}此后,不論是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的死亡,還是曾經(jīng)摯愛的奧菲利亞的早逝都沒有讓哈姆雷特復仇的壓抑之感減少一分一毫,反而愈加強烈。而王后葛特露的死亡使其對最后的陰謀詭計愈加痛恨,毫不猶豫地刺死了克勞狄斯。至此,他所有的壓抑被釋放了,他完成了使命,完成了蛻變,成了曾經(jīng)那個愛護子民的無憂王子,交代霍拉旭將真想告知世人后便安心離去了。
“哈姆雷特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眥8}一切似曾相識卻不斷變換的壓抑使得哈姆雷特深感恐懼,他恐懼父親死亡的真相,恐懼死亡的意義,恐懼復仇的意義。恐懼產(chǎn)生拖延,這一切的壓抑與恐懼使得哈姆雷特不敢輕舉妄動,他必須十分確定,然囿于時局和壓抑的不斷變換而不得不一再推遲看似簡單的復仇行為。但是,在恐懼中糾結(jié)和退縮的哈姆雷特卻又在外界的刺激下重新燃起復仇的憤怒之火,這反反復復的恐懼與憤怒導致了復仇的延宕。
二、死亡的回歸
弗洛伊德認為每一個個體的潛意識中多多少少都暗含著對死亡的恐懼。與生本能相對的死本能{9}也是一種毀滅的欲望,對外表現(xiàn)為傷害他人,對內(nèi)則是自我否定和逃避的防御機制。劇中死亡的七次回歸實為恐懼和壓抑的復現(xiàn)。哈姆雷特的仇人僅有克勞狄斯一人,但最后不論無辜與否,波洛涅斯、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奧菲利亞、葛特露、雷歐提斯等一眾角色都不幸相繼殞命。暗恐的淵源是鬼魂出現(xiàn)后對自己死亡真相的訴說,依照弗洛伊德的解釋,起初看陌生的事物不覺恐懼,但在反復中暗恐便出現(xiàn)了,這就好比我們迷失在森林中,第一次走過一個地方不覺恐懼,第二次、第三次走過這個地方時便驚恐萬分。在所有這些人的死亡歷程中,哈姆雷特反反復復接觸死亡,由此產(chǎn)生暗恐,產(chǎn)生對死亡的意義的質(zhì)疑,死本能使其一味否定與逃避自我,使他一再推遲自己的復仇行動,轉(zhuǎn)而尋求對恐懼的庇護與安慰。
童明認為有些突如其來的驚恐經(jīng)驗無以名狀,突兀陌生,但無名并非無由,當下的驚恐可追溯到心理歷程上的某個源頭。老國王的死亡是哈姆雷特接觸的第一次死亡,鬼魂的訴說使其產(chǎn)生對死亡無意識的恐懼。隨后,波洛涅斯等人相繼殞命所產(chǎn)生的死亡暗恐實則源于對老國王死亡的恐懼。因為,“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之后哈姆雷特雖感到對未知和死亡的恐懼,但他的實際行動——對奧菲利亞的謾罵表明他已克服這種恐懼,并踏上復仇之路,波洛涅斯的死亡也是此次恐懼化解的表現(xiàn)。然而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以及奧菲利亞的死亡卻使其紅了雙眼,畢竟有著“朋友間的道義”“少年時親密的情誼”以及對奧菲利亞的純潔真誠的愛,他們的死亡使得哈姆雷特產(chǎn)生了對死亡回歸的恐懼,緊接著王后誤飲了他的毒酒死去,死亡又一次降臨。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一個人一方面想要發(fā)泄和釋放,另一方面又無法升華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焦慮和拖延心理。仇敵未滅,至親卻接連死去,兩方面的壓抑和對死亡的恐懼相互作用,使哈姆雷特產(chǎn)生拖延心理,無法立即手刃仇敵,在死亡的一次次回歸中被動地走著,在復仇之路上也被動地走著。
三、重復的沖動
哈姆雷特對待奧菲利亞和王后葛特露的態(tài)度可以用暗恐的另一表現(xiàn)來解釋,即重復的沖動。一個人無意識地忘記或者壓抑的事情茫然不知且重復上演就是重復的沖動,“人們不自覺‘演’出的,多半是心靈中的痛苦、創(chuàng)傷和其他負面的情緒”(童明,108)。
選擇以葛特露和奧菲利亞為例是因為哈姆雷特對她們有情感基礎(chǔ)。布拉德雷(A. C. Bradley)和格蘭威爾·巴克(H. Granville-Barker)對葛特露善良天性的論述也被大眾廣泛接受。{10}盡管哈姆雷特言辭犀利傷人,但其心底仍是同情和愛護自己的母親的,因為他的目的在于發(fā)泄被壓抑的沖動,它是一種本能欲望的宣泄,是一種內(nèi)心情感緊張狀態(tài)的解脫。就奧菲利亞來說,“其形象是莎士比亞匠心獨運的杰作之一,所用的臺詞不超過一百五十行,揭示了一個充滿美麗的性格”(阿尼克斯特,439)。哈姆雷特一開始對她就是稱頌和熱愛的,從其得知奧菲利亞死亡時的反應便能說明一切:“什么,美麗的奧菲利亞嗎?”{11}
選擇有感情基礎(chǔ)的對象是為了更好地詮釋“沖動”的含義。弗洛伊德認為任何情感都與沖動相連,一旦沖動被壓抑,情感就轉(zhuǎn)變成了焦慮,而在這些令人怪怖的事物中,某些被壓抑的元素重現(xiàn)了。這些熟悉的壓抑重現(xiàn)時便會導致重復的沖動,由此產(chǎn)生暗恐的心理現(xiàn)象。哈姆雷特的內(nèi)心深處并不憎惡葛特露和奧菲利亞,只是在復仇的作用下變得沖動,而沖動一旦被壓抑則轉(zhuǎn)變成了對情感的焦慮和煩躁,這樣的躁郁除去刻意裝瘋外大多是無意識的。相比之下,哈姆雷特對仇人克勞狄斯的沖動則是漸增的,是刻意為之。只有在哈姆雷特無意識下的沖動才能在重復中為哈姆雷特帶來恐懼,他恐懼自己無意識的舉措,因為在行動中,無意識(潛意識)占據(jù)核心地位,意識活動僅為精神活動的表層,更深層次的力量是無意識活動。正如榮格所說“個人并不支配情緒,而是情緒支配了個人”。重復的沖動使哈姆雷特越發(fā)恐懼復仇,因為這一切的根源是復仇,但他卻又肩負重整乾坤和懲惡揚善的責任,如此的糾結(jié)反復拖延了復仇。反復的壓抑而得不到充分的釋放便會造成意識的分裂和次級精神群(second psychical group)的產(chǎn)生,導致人格分裂。
這樣重復的沖動還體現(xiàn)在哈姆雷特因“一時魯莽”誤殺波洛涅斯之后的心理活動與舉動。恢復理智后的哈姆雷特深感恐懼,害怕自己受到“天譴”,因此準備承擔殺人的過咎。然而轉(zhuǎn)瞬又沖動起來,用犀利惡毒的語言謾罵王后這個被自己要求守口如瓶的人,波洛涅斯的死也僅僅起到了“提早了行期”的作用。所有這一切沖動時的莽撞與冷靜下的理智是矛盾而壓抑人性的,深感恐懼的哈姆雷特便在一輪輪的矛盾中無意識地推遲了復仇的進程。
四、思想的全能
對壓抑的恐懼使哈姆雷特有了延宕的理由,而迷戀“思想全能”則使之喪失行動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為“暗恐”還與“思想的全能”相關(guān)。“泛靈論、巫術(shù)與魔法、思想萬能、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非自主性重復和閹割情節(jié)等差不多是讓恐懼的東西變得暗恐的全部因素?!眥12}相信思想全能的人對精神能力估計過高,認為世界充滿著人的精神,相信巫術(shù)賦予外部的人或物以神秘的力量。
哈姆雷特尋求先定論的支持:“不,我們不要害怕什么預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會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過了今天,明天還是逃不了?!眥13}他相信冥冥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主宰人生,罪惡滔天的克勞狄斯自有神明處罰,他自己“早早脫身,不是更好么”?如此依托外界力量的想法使之喪失復仇的動力。另外,他無意識中相信鬼神的存在。馬西勒斯和霍拉旭第一次見到老國王鬼魂時驚恐萬分,就是在第二次見時也是惴惴不安,而哈姆雷特初見鬼魂便義無反顧要追隨而去:“憑上天起誓,誰要是拉住了我,我叫他變成一個鬼!”他如此地堅定和毫不猶豫表明他潛意識中相信有鬼神力量的存在。
相信思想全能的哈姆雷特在“周圍一片腐敗的荒原中,他更傾向于理解、仇視周圍的事物,而不是去完成某種有限的實際事物”(Dowdon,130-131)。他思慮周全,運籌帷幄著復仇大計,卻錯失良機放棄行動的機會。哈姆雷特在未確定真相前一方面要隱忍和壓抑,一方面要徹查真相卻又不能被發(fā)現(xiàn)。他對自己主體精神的能力估計過高,“今后也許有時候要故意裝出一副瘋瘋癲癲的樣子”來掩蓋一切,讓人以為他的瘋狂行為是戀愛不遂的結(jié)果。他一方面渴望釋放壓抑,另一方面又恐懼別人知道真相,懼怕死后未知的世界,他做不到真正的思想全能卻瘋狂地迷戀著精心謀算的快感。黑茲利特(Hazlitt)曾說他是哲學思考的王子……他的主導激情在思考方面,而不是在行動方面。在克勞狄斯祈禱之時本可一舉殺死仇敵從此高枕無憂,但哈姆雷特卻又想到殺死一個正在祈禱的人會把他送入天堂,他不愿仇敵未滅反而以恩報怨,他要等到克勞狄斯醉酒或荒淫縱欲時讓其靈魂永墮地獄。由此,迷戀思想全能的結(jié)果便使復仇一次次延宕。
對比克勞狄斯對待死亡與仇恨的態(tài)度:“無論什么所在都不能庇護一個殺人的兇手;報仇雪恨不應受任何拘束”{14}。我們可明顯地感受到兩人思想的差異,哈姆雷特身上帶有的原初自戀階段的殘余物使其相信思想全能,放棄了復仇的良機,導致復仇的延宕。
五、結(jié)論
本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論,從復現(xiàn)的壓抑、死亡的回歸、重復的沖動以及思想全能四個方面分析哈姆雷特復仇延宕的深層心理因素,主要概括為三層壓抑,另外死亡回歸帶來的壓抑貫穿其中。同時,瘋癲與理智的變換使他在不斷重復的沖動中恐懼。壓抑與沖動所帶來的恐懼給了哈姆雷特以延宕的理由,而相信思想全能,依賴先定論又給了他復仇得以繼續(xù)的心理寄托與安慰??v使清醒過來的哈姆雷特在受到外界一次次的刺激后悔恨自己的無能與拖延,但這種壓抑與沖動的恐懼早已無意識地影響和制約了他的復仇行動,最終鑄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延宕的哈姆雷特。
{1} 高睿:《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動——談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節(jié)設(shè)計》,《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年第3期。此文描述了七個“不得不死”對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本文借用其“死亡七次回歸”這一說法。
{2} “The uncanny”有“暗恐”“怪怖者”“恐懼者”等多種譯法,目前尚未統(tǒng)一譯文,故本文借鑒童明教授在《暗恐/非家幻覺》中的翻譯。文章后面的“return or recurrence of the repressed”和“repetition compulsion”的譯文同理。
{3} 弗洛伊德把能量守恒和動力學的理論引入到心理學中來解釋人的精神和心理現(xiàn)象。
{4} 鬼魂出場后向哈姆雷特描述其生存環(huán)境:“回到硫黃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夜晚游行地上,白晝?nèi)淌芑鹧娴臒啤钡缺砻魉篮笊钍謵毫?、可怖和令人恐懼?/p>
{5} Jane B.Burka, Lenora M.Yuen.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procrastination, one of them is fear. Feeling for the unaccomplished task or unable to perfectly complete something.
{6}{12}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in Literary Theory and Anthology edited by Julie Rivkin Michael Ryan, second edition, 2004.
{7}{11}{13}{14}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朱生豪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第92頁,第99頁,第84頁。
{8} J.W. von Goethe, “‘Wilhelmn Meister’s Critique of Hmalet”, in J.E. Spingarrn, Goethe’s Literary Essays, p.150—153.
{9}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自我保護與繁育壯大的本能,表現(xiàn)為性沖動和性交能力以及自我軀體保護的心理;死本能是每一個人都有走向毀滅和侵略的沖動,是一種毀滅的欲望。
{10} 布拉德雷(A.C.Bradley)和格蘭威爾·巴克(H. Granville-Barker)對王后葛特露的評價為社會所廣泛認同。他們認為:王后不是個壞心腸的女人,也不會心存謀殺之念……她心底最深沉的信仰就是世界是為人們的幸福而設(shè)立的,人們應該在其中好好享受。
參考文獻:
[1] ANDREW Bennett, Nicholas Royl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2004.
[2] COLERIDGE Samuel Taylor, Notes and lectures upon Shakespeare and the Old Dramatics,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3.
[3] DONG Xiaoqian,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reconstruction:
Analyzing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canny Theory.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4.
[4] FREUD Sigmund,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Wordsworth Editions, 1997.
[5] FREUD Sigmund, The Ego and the Id, New York: Norton, 1960.
[6] FREUD Sigmund, The Unconscious,Penguin Classics, 2005.
[7] GOETHE J.W,“Wilhelmn Meister’s Critique of Hmalet”, in J.E. Spingarrn, Literary Essays, 2003.
[8] JANE B.Burka, Lenora M.Yuen.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08.
[9] JULIE Rivkin, Ryan Michael,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10] RITSON Joseph, Remarks, critical and illustrative, on the text and notes of the last edition of Shakspeare, AMS Press, 1973.
[11] TETTY W S, Burns J. Anxiety and repression in attention and retentio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1.
[12] 查培德.關(guān)于哈姆雷特延宕問題的爭議及其分析[J].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6(6).
[13] 辛雅敏.20世紀莎士比亞研究批評[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14] 高睿.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動——談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節(jié)設(shè)計[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3).
[1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超越唯樂原則[M].林塵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6] 加爾文.基督徒的生活[M].陳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
[17] 劉磊.困于“神本”與“人本”之間的哈姆雷特[J].新品評說,2012(8).
[18] 孫莉.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看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J].南都學壇,2013(6).
[19]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M].朱生豪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20] 童明.暗恐/非家幻覺[J].外國文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