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思維碰撞,會使課堂綻放異彩。在課堂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于自由開放的精神狀態(tài),可以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在交流意見的同時,各自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認識。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課堂對話、達到課堂的和諧高效呢?在日常教學中,可從以下幾點嘗試教學的預設與調整:
一、做課堂對話的規(guī)劃師
課堂對話究竟該不該課前規(guī)劃?答案是肯定的。盡管教師不能事先把對話的內容及步驟設計得天衣無縫,但也不能任意發(fā)揮。對于對話的目的、內容的深淺、切入的角度、節(jié)奏的快慢,教師應做到心中有底。還必須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對話有無可操作性,教師應給予學生提示與指導。如,《項脊軒志》一文,學生針對本課的預習提問的問題較散亂,教師可以從這些問題里提煉出帶有共同性的研究課題“探究本文對修辭手法的運用”,并以此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去探尋。
二、做課堂對話的傾聽者
首先,認真耐心的傾聽,是對學生無聲的鼓勵,它能幫助學生戰(zhàn)勝膽怯之心,樹立自信;其次,認真耐心的傾聽,能撫平學生緊張的情緒,幫助學生理順思緒,克服表達的困難,準確地陳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更重要的是,只有認真耐心的傾聽,教師才能及時捕捉到學生思想、思維、語言的閃光點,為課堂對話注入生機和活力。如,在對話討論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的思想內涵時,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質量的問題:“既然中國文人大多有歸隱田園的想法,為什么只有陶淵明等少數(shù)人能付諸實踐?”可以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追憶《五柳先生傳》中的句子:“環(huán)堵蕭然,不弊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是?!比缓笠黄鸱治鲞@個問題,最后達成共識:歸隱田園得付出代價,那便是甘于清貧,但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這個問題的提出,加深了學生對陶詩內涵的理解,而捕捉到學生思想中的閃光點,是以教師的傾聽為前題的。
三、做課堂對話的導航員
學生因受到自身人生閱歷、閱讀經驗、分析能力、欣賞水平的限制,在課堂對話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就事論事、淺嘗輒止、誤入歧途、言不及義等情況。教師作為一個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儲備的人,一個閱讀分析能力高于學生的人,一個有相當鑒賞水平的人,應當充當課堂對話的導航員。
四、做課堂對話的升華劑
課堂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由點及面、由此及彼地領會表現(xiàn)手法。教師要做課堂對話的升華劑,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到質的飛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如,教學蘇東坡的《赤壁賦》后,可以組織學生研討一個問題:“同為唐宋遭貶謫的文人,柳宗元、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你更喜歡哪一位?”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對話,但思維的碰撞,語言的爭鋒,卻讓學生更深地理解了幾位文人不同的心路歷程,感受到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從而建立了多元的、開放的價值體系,為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課堂大舞臺,課堂對話應成為常演不衰的一個節(jié)目。教師只有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在對話中飛揚,從而實現(xiàn)教學和諧,結果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