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歷史是“發(fā)生在昨天的故事”。借助導入、感知、探究、小結四個途徑,可以還原歷史具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具象
歷史是人類過往的記憶,是發(fā)生在“昨天的故事”。能否還原歷史具象,設計出能促使學生有效交流的問題,事關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能否得到提升。
我在教學中,從導入、感知、探究、小結四個途徑入手,對此進行了探索實踐。
一、導入——身入歷史
導入應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提示性和引領性,能對學生起到收心、激趣、啟思的作用。導入環(huán)節(jié)如果處理得巧妙,可以促使學生的求知欲由無意識狀態(tài)轉入有意識狀態(tài),這對他們學習新知非常重要。
例如,教學《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上課伊始,我就提出了如下問題:“19世紀上半葉,要想從英國到達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這意味著要在大海中航行4個月以上。那么,這兩個相距如此遙遠的國家,為什么會爆發(fā)戰(zhàn)爭呢?”問題拋出后,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給出了答案:英國曼徹斯特的商人要求和中國通商的愿望非常強烈,他們迫切希望國會能迫使中國取消通商限制。接著,我又拋出了第二個問題:“此時的清王朝又是怎樣的情況呢?”學生給出了很多猜想。我出示了嘉慶皇帝與大臣孫玉庭的一段對話,告訴學生,當時的清王朝依然盲目自大,沒有認識到世界形勢的變化。隨后,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為什么是英國最先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就順理成章地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
上述三個問題的指向與功能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個層層遞進、彼此呼應的整體,具有切口小、跨度大、分析深等特點。它引導學生以《南京條約》的內容為載體,展開學習與探究,在“寓論于史”的過程中,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引向深入。
二、感知——情讀歷史
通過材料認識過去是歷史學科的特點,而通過設置情境將歷史問題生活化,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復習“大國崛起——美國篇”這一內容時,我給出了自由女神像、林肯紀念堂、通用汽車公司總部、金門大橋、亞利桑那戰(zhàn)艦紀念館、地堡國會這六個景點的相關材料,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景點,撰寫一則簡短的解說詞。
這道題抓住了材料與教學內容的交匯點,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合作交流去收獲新的知識,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三、探究——神入歷史
學習歷史應注重對史料的整理與甄別,以此確定證據(jù)、確立史實、形成結論。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擴大選材的來源,多積累不同類型的材料,并在課堂的探究階段通過材料導入新知,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和能力,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
例如,教學《辛亥革命》一課時,為探究“袁世凱能夠成功篡奪革命成果的原因”這一問題,我向學生出示了四則材料:一是袁世凱與北洋軍閥部分將領的合影;二是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與各國使節(jié)的合影;三是立憲派人物張謇給袁世凱的密電:“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四是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后,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學生合作交流后,分析得出,袁世凱之所以能夠成功篡奪革命成果,一是因為其政治手腕和掌控著軍權,二是有帝國主義的支持,三是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幫襯,四是資產階級本身固有的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社會到民主社會’轉型的開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有人則認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是一次失敗的革命。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為幫助學生思考,我提供了一組材料。這樣,學生就有了理解的依托,在分析、綜合、概括后,遷移了知識,解決了新問題。
四、小結——思隨歷史
歷史課堂的終極目標在于“鑒往知來”、增益智慧。因此,小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為,好的課堂小結如畫龍點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歷史課堂小結就不應只是單純地羅列知識點,而應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或者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習得的方法、獲得的知識去進行實踐,即讓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歷史思考。
例如,教學《人民軍隊的建立》一課時,我在一個班上運用歌謠進行了小結:“講起‘八一’歷史長,南昌打響第一槍。朱德率領隊伍走,進軍湘南改紅軍。秋收起義毛澤東,鬧得湘東遍地紅。井岡山上朱毛合,創(chuàng)建四軍建奇功?!?/p>
而對于另一個班級,針對他們的學情,我則設計了如下實踐活動:“有許多同學想在假期來一次‘紅色之旅’:他們想去‘軍旗升起的地方’看看朱德使用過的那把手槍,想去秋收起義的地方瞧瞧革命軍的第一面旗幟,想去走走毛澤東進軍農村的那條道路,想去聽聽‘中國革命的搖籃’傳唱的那些紅軍歌謠……聰明的你知道他們該去哪些地方嗎?請為他們設計一條最佳旅游路線?!?/p>
歷史是客觀存在過的事實。雖然歷史與我們隔著塵封而厚重的煙霧,但只要我們重視史料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努力還原歷史具象,就能夠引導學生穿越這層煙霧,身入歷史,神入歷史,去感悟,去體察,去思索,同歷史進行對話,感受歷史發(fā)展的脈搏。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教師)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湯殘云.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設計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9).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專家指導下的教師磨課式校本培訓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