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丁衛(wèi)軍,江蘇通州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學語文學術先鋒人物、全國中語教改新星、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文學教育名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科技拔尖人才,通州區(qū)首屆名教師,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特聘碩導,“簡約語文”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著有《小丁教語文》《丁衛(wèi)軍教寫作》,主編《二十位中學名師經(jīng)典課例實證研究》;《語文教學通訊》《作文教學研究》等雜志封面人物;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講課、做講座百余場,被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國培班、省培班聘為主講導師。
簡約語文課堂,形在簡,質在約。何為約?其核心就是聚焦、選擇、整合。因而,簡約語文課堂的關鍵策略就是以聚焦為前提,在智慧選擇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這關聯(lián)到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大而言之,關乎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等;小而言之,關系到教學文本的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手段的使用等。
教學的目標和方向聚焦了,第二個重要工作就是內(nèi)容的選擇、方法的取舍。
對不同體式文本的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確定,目前語文教學屆還在探討之中。例如對散文教學的認識,已經(jīng)打破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傳統(tǒng)定律,目前對散文教學更多的定位為:散文即我,關注作者個性化的言說對象、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的言說方式;又如對小說的三要素等常識,也有人提出了質疑。教什么的問題越來越引起語文界的關注,而就具體的文本而言,教什么,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關照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選擇動情點。要尊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尊重文本的客觀性,在動情點處著力。例如《背影》一文,作者怎么就寫了這篇文章,他的創(chuàng)作緣由是什么?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讀了父親的來信,“剎那”間情感的迸發(fā),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了然在目,不禁潸然淚下。那封父親的“信”就是動情點,教師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走進那時那地的父親,才能讀懂背影背后蘊藏著的滄桑與感嘆,才能解開蘊藏在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文字中的深意。又如《記承天寺夜游》,作者最后的那一句嘆息,怎一個“閑”字了得。教師選擇這一動情點,結合作者的處境和身世,才能使學生真正讀懂蘇軾這位儒釋道集大成者,蘊藏在“閑”字背后的深邃復雜的情感。
二要依據(jù)文本體式,選擇突破點。文本體式教學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依體而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法則。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引領學生走進文體的話語系統(tǒng),需要找準突破口。如對微型小說的教學,認識微型小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點就很重要。依據(jù)這一體式特點,教師在教學《窗》一文時,就自然把文章結尾作為課眼加以突破。以“意外”為主線,細讀文章,透過這扇“窗”看到人性的善惡美丑。又如教學《最后一課》,應聚焦人物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那么,不同的人物該選擇怎樣的突破口呢?對韓麥爾先生,應重點研讀他的語言,從他的語言中理解他的愛國情懷;對小弗郎士,應重點研讀他的心理活動,從他的心理變化中體會他內(nèi)心的痛苦與無奈。
三要回應學情需要,選擇重難點。課文教學的重難點是什么?以學定教,為學而教,學生之惑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才是教的價值所在。所以,教師選擇教學內(nèi)容,要善于回應學情的需要,問題要從學生中來。教學《社戲》這一傳統(tǒng)篇目,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學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課前由學生提出問題,以“社戲:一篇布滿矛盾的作品”提挈全課,以學生的五個問題設計教學板塊。五個問題為:“文題是‘社戲’,為什么還要寫偷豆?”“偏僻的平橋村,為什么是我的樂土?”“雙喜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六一公公的豆被偷了,為什么還那么感激?”“戲未必好看,豆未必好吃,為什么還那么懷念?”問題的探究,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因而教學興味盎然。
四、激活課堂對話,選擇生成點。課堂即對話,是師生生命、心智的交往的過程。在對話中,教者要做一位機智的傾聽者,在傾聽中捕捉生成點。有生成點的對話教學才是有生命的教學。教學《臺階》一課,有這樣的問題:“你對父親的命運怎樣看待?”學生有的說“父親是可敬的”,有的說“父親是有理想的”,有的說“父親是可憐的”。教師抓住這一點,追問:“父親可憐嗎?你贊同他的看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真正意義的對話由此展開。由父親的理想談到中國農(nóng)民的命運,由父親聯(lián)系到閏土、楊白勞、舊氈帽朋友,聯(lián)系到當下的農(nóng)民的生態(tài)。這樣,便較好地開掘了本文的主題,使學生對中國農(nóng)民的命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對當代中國農(nóng)民的愛,喚醒他們關注中國農(nóng)民、思考農(nóng)村的未來的意識。由此可見,傾聽激活思維,傾聽形成有效對話,傾聽課堂充滿生成的精彩。
簡約語文課堂,精于內(nèi)容的選擇,也善于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好的切入,往往使一節(jié)課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該選擇怎樣的切入口呢?
一、知識鋪墊,順勢而為。文體知識要不要教?怎樣教?時有爭論。其實借助相關的文體知識順勢而為,不失為一種智慧的切入。黃厚江老師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這樣切入教學:
師:同學們,在外國文學中,有三位短篇小說家得到人們的特別推崇,有人稱之為“短篇小說大師”,哪位同學知道他們是誰嗎?
生:是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
師:對。誰能說說他們的代表作嗎?
生:歐·亨利的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還有長篇小說《漂亮的朋友》《一生》等,契訶夫的代表作有《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
師:很好。這三位“短篇小說大師”,不僅短篇小說數(shù)量很多,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歐·亨利以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尾見長,莫泊桑的小說“以大見小,構思新穎”,哪位同學能根據(jù)在初中所學習的課文說說契訶夫的主要風格是什么?
生:幽默風趣。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作家的小說風格。小說的標題叫“裝在套子里的人”,現(xiàn)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數(shù)一數(shù)別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個套子。請大家邊看書邊做符號,在套子下面畫橫線。
黃老師從“世界上三位短篇小說大師”這樣的一個小知識點切入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而且喚醒了對舊知的記憶,由此引入到新課的學習。學生帶著飽滿的學習情緒,進入到文本之中。
二、情境設置,直抵主旨。文本是有情緒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契合文本的情緒。教者要善于設置情境,讓學生很快進入文本。恰如其分的情境營造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抵達文本的主旨,更好地與作者對話。反之,不當?shù)那榫吃O置,會割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情感交融。一位教師執(zhí)教《鄉(xiāng)愁》這首詩時,沒有注意情境的設計,而顯得過于隨意,破壞了整首詩的意境,使得這首鄉(xiāng)愁經(jīng)典之作失去了應有的韻味。我們看于漪老師教學《孔乙己》中兩種不一樣的切入:
過去有人說,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悲劇往往催人淚下,但是孔乙己這個悲劇呢,人們讀后眼淚卻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內(nèi)心的刺痛,可以說是淚往內(nèi)流。那么,孔乙己身上發(fā)生的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這篇課文含蓄深沉的描述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是可以獲得解答的。
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幾乎沒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滓壹菏且粋€怎樣的藝術形象呢?我們仔細讀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答案。
兩種不同的切入角度,具有同樣撼人心魄的效果,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孔乙己的悲劇之中,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凝結到孔乙己身上,也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直抵這篇小說的主旨。
三、文眼撬動,刨根溯源。文眼有時也就是課眼,準確地抓住文眼,會像叩開泉眼一樣,使課堂教學的智慧之泉汩汩不斷,精彩紛呈。這自然是教師文本細讀的功力,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考驗。王君老師教學《老王》一課,選擇“活命”一詞為文眼,統(tǒng)領整節(jié)課的教學,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間“出生入死”,品讀老王與楊絳這兩個不幸人兒的“生存狀態(tài)”,追溯文本主題之源,用生命為生命吶喊,整節(jié)課充滿著思維張力。
四、文本比較,強化個性。同樣的主題,有不一樣的言說方式和不一樣的情感體悟,在比較中強化個性,彰顯不同文本之間的魅力。如教學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我將其與同樣表達親情的朱自清的《背影》進行比較,以開頭、結尾為點切入,從分析異同開始延展開去,對這兩篇敘事散文進行比較閱讀。文本比較,需要在從整體出發(fā),選擇恰當?shù)谋容^點,又能由點到面的整合,這樣不至于將文本扯碎,肢解文本,不得其要義。
切入口的選擇有很多方法,比如矛盾激辯、啟智生成等等,需要教者根據(jù)學情需要、文本特點和內(nèi)容加以斟酌損益。切入口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