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對實現(xiàn)“中國夢”,推動科學發(fā)展,對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教育仍面臨著法治環(huán)境不佳、法治信仰缺失、法治意識教育實效性不強以及大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等困境,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需要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加強法律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法治實踐活動,最終使大學生自覺信仰法治。
[關鍵詞]法治中國 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 依法治國 法治信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8-0106-02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風險,因此,法治在黨和國家工作布局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當前的中國法治建設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意義
1.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力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它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希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之不懈奮斗和奮勇拼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大會主題,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這里需要明確指出,法治中國既是“中國夢”的目標,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力保障,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完備的法律體系之外,真正建設法治中國,還有賴于法律文化、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法律機制等方面的因素。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關系到整個社會法治文化的養(yǎng)成,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力保障。
2.推動科學發(fā)展的新動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發(fā)表了一系列講話。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將法治貫穿于整個改革過程,依靠法治來引領、推動改革,用法治為改革保駕護航。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點。發(fā)展是硬道理,是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發(fā)展不應該是竭澤而漁式的發(fā)展,而應該是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經(jīng)歷了從“兩手抓”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的轉變,這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豐富完善的偉大歷程?!拔逦灰惑w”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離不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必須依靠法治建設來保障中國社會科學發(fā)展。法治建設離不開公民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而大學時代是法律素養(yǎng)提高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中堅力量,是推動社會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3.有助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3歲之間,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過渡期,他們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認識問題還不全面,雖然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迅速,但極易帶有主觀片面性,尚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提高其法律素養(yǎng),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從一定程度上說,法律素養(yǎng)可以反映一個人看待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樹立了科學的法治意識,有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就會理性地看待各種社會問題,不會一味埋怨、指責社會的不公平,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走向極端。
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困境
1.法治環(huán)境難如人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進一步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社會主義中國真正完成了從“法制”到“法治”的騰飛。但當前中國社會處在轉型期,中國的法治進程才剛剛起步,對部分高校的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管理具有較濃的行政色彩,忽視學生應有的權利,極個別校領導權力腐敗,導致高校缺乏法治氛圍,整個社會的法治環(huán)境難如人意。
2.社會法治信仰的缺失。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將自己凌駕于法律之上,權大于法的人治思想仍然存在,法律觀念比較淡薄,特權意識嚴重。人治思維的存在、法律素養(yǎng)不高、法治信仰的缺失,導致一些黨員或干部在做行政決策時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決策,而是依個人喜好,依靠手中的權力來處理社會問題。毋庸置疑,一些領導干部如果不依法用權、依法執(zhí)政、有法不依、以權代法,就必定會給法治建設帶來極大的危害,廣大人民群眾也會有法不依,不依法維權;大學生會不信任法律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從而難以真正樹立法律信仰,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3.法治意識教育重內容、輕實踐。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甚至有一部分老師因為自身缺乏法律知識而有意或者無意地回避法律知識。法制教育往往只是灌輸既定的知識內容,強調理論知識,缺少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評價也僅限于對其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對于實踐環(huán)節(jié)缺乏可操作的考核標準。加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尊重個人選擇,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等缺少法治意識滲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學生盡管可以記住一些法律知識,但在實際的生活中涉及自己具體利益時,往往就會陷入個人主義的泥淖,忽視法治精神。
4.大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大學生雖然學習了相關的法律知識,但缺乏對法律精神的理解,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據(jù)有關調查顯示,大學生作為原告的案件很少,這直接反映出大學生利用法律進行維權的意識不高,法律素養(yǎng)較低。由于法律意識淡薄,有的學生在遇到侵害時選擇忍讓,有的學生采取不合法的做法,甚至走上傷害他人的不歸路。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途徑
1.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信仰。營造良好的社會和校園法治氛圍,可以讓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法律制度,主動提高法律素養(yǎng),并逐漸形成法律習慣,養(yǎng)成法律自覺。一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和制約,通過建立陽光政府來提高整個社會對法律的敬畏和對法治的信仰,為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需要制約公權力,尊重法律權威;需要根除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啟蒙民眾法律精神;需要樹立司法公信力,維護司法公正。二要堅持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這需要突出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方向,高校管理應該體現(xiàn)民主自由、權利本位、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需要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
2.加強法律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法治意識教育的實效性。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必須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師資力量。從一定程度上講,高校師資隊伍的力量決定了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針對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yè)的部分教師缺乏法律知識、法律專業(yè)的教師數(shù)量較少的問題,要培訓從事法律教育的老師,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引進一些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專業(yè)教師,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人員授課。同時,在高校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權利觀和義務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注重對學生進行法治認知、法治情感和法治信仰等導向教育;教師要選擇多種教學方法,要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3.注重法治實踐活動,激發(fā)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自我覺醒。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認識和激情升華,是主體關于法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通過法律實踐活動激發(fā)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自我覺醒,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同法律,對法律形成理性認識和激情升華。法治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參與這些組織開展的法律實踐活動;聯(lián)系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讓學生到這些機構實習,以了解法律運行程序。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蒙秋明.略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3).
[3]邸爽,傅偉韜.新形勢下我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5).
[4]柳倩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
[5]李珂.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12).
[6]王西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