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試圖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在文中走個來回,理解文章中古藤蘿包涵的形象特征和內在的美好,通過幽徑和藤蘿被毀前后的對比讓學生看見亮色和沉痛。
課堂開始,我用季羨林先生的數(shù)字故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季羨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把學生帶回那個年代,短短的3分鐘時間,學生有了一些震撼,這樣的一個偉大的學者,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作品呢?
接著我出示了北大燕園的圖片,請同學們在本文找出相應的文字來描繪這個畫面,把學生的視線帶領到幽徑中來。接下來我就很自然地引導同學們走入描寫藤蘿段落。平常的幽徑中有不平常的美,神奇的幽徑里有更美的東西嗎?幽徑里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同學們很快找到這樣的句子:“但是,根據(jù)我個人的評價,在眾多的藤蘿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通過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文中描寫藤蘿的段落,同學們感受到藤蘿的自然生長、直上云天、凌云之志,這時候,同學們對于藤蘿的美,作者對于藤蘿的喜愛已經(jīng)有了直觀的感受。
緊接著,我改變語調念出句子“然而,這根藤蘿命運多舛。”讓學生在文中找,為什么這樣說?學生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人生畢竟還是一個荊棘叢,決不是到處都盛開著玫瑰花?!?/p>
我繼續(xù)引導:生活在北大,尤其是那個年代的北大,幽徑中的藤蘿尚且如此悲劇,“我”呢?學生繼續(xù)讀文章。投影出示下面的段落:
“偏偏出了我這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在這個地方,偏偏讓我天天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fā)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凰羞@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請學生體味,作者對于幽徑悲劇的心境究竟如何呢?四個“偏偏”如何讀出味道來?所有這些真是“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的嗎?品讀文章,感受作者維護真善美,尊重歷史,真愛文明的決心和呼喚。這段話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此情此景無可奈何的心情,正可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但他并不消沉,而是從個人的情思生發(fā)出來,上升到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思考。“我”將永不放棄揭露悲劇,維護真善美的責任。一個倔強的老人,表現(xiàn)的是矢志不渝的決心。我繼續(xù)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用堅定的語氣讀出作者那種雖然失望,但不絕望的情感。
第一遍的品讀讓學生閱盡了幽徑的美,幽徑的毀,季老的悲。這是一篇極美的散文,需要帶領學生反復地品讀,在文中反復地來回。
這篇文章的教學,通過兩種色彩詞語的對比,讓學生感受亮色和悲痛,藤蘿已不再是一棵古樹,它已經(jīng)成了歷史和文化的負載和見證。幽徑悲劇不僅僅是指古藤蘿被砍斷,更可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沒有人有一絲閑心來關懷一棵古藤蘿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踐踏生活中的真、善、美。古藤蘿的最終被砍,如同人們最終摒棄了自然,摒棄了歷史與遙遠的精神回望。(作者為江蘇省鎮(zhèn)江實驗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