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像草莓致癌、微波爐輻射致癌這樣的謠言能夠被廣泛傳播?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許是“真”專家的缺位。那么,為什么不少“真”專家不愿做科普呢?
一個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科學家與媒體的需求與指向不同。在科學傳播過程中,科學家與媒體分別代表著兩個不同的群體,科學家被看作是科學傳播的“發(fā)球手”和信源,而媒體記者則是“二傳手”和渠道。
科學家主要是對試圖回答的事情提出疑問和問題,他們認為科研結果越中立越好。同時,科學家往往把科學看作是一項累積的協(xié)作事業(yè),他們很少認為有什么結論是“最終的”或是“絕對的”——他們很少會離開實驗室驚呼“我找到了”,總是小心翼翼地給出一個可能性、概率性的結果。但記者卻總是期望科學家能給出確定的答案。
同時,有不少愿意發(fā)聲的科學家,卻總面臨著“不專業(yè)”的質疑。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媒體都有相對固定聯(lián)系的科普專家,他們只是被粗粗分為物理、化學、天文等類別。因為曝光率高,這些專家成為“明星科學家”。但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這些科學家在同行內部也面臨不少微詞:因為從專業(yè)知識來說,他們也只是這個“子領域”的專家,而并不是通才和全才,甚至他們參與某些科學大討論中的觀點也值得推敲。
這多少有些苛責?!懊餍强茖W家”通過自身對科普的參與,幫助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參與科學,形成著有利于科學的大眾文化。今天,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更多科學家走出實驗室、面對公眾,擔負起解疑釋惑的責任——如果在某些熱點話題上,“真”專家沉默,那么謠言就會有存在和擴散的空間?!爱斦胬磉€在穿鞋,謠言已走遍天下”,這種現(xiàn)象必然也會反過來影響科學的發(fā)展。而媒體從業(yè)者,也應該加強與科學家的溝通,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做好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