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手的大拇指與中指之間的手指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qū)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也無關(guān),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guān),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shí),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guān)。古人習(xí)慣用這個(gè)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這樣做并不奇怪,因?yàn)樯瞎艜r(shí)代的食物大多是用手直接抓起來吃的。因此,古人將這個(gè)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做這個(gè)工作,也許是因?yàn)橄鄬?duì)于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常用,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shí)期,鄭國貴戚子公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dòng),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dòng),便吃到了石花魚;他出使楚國,食指大動(dòng),就吃到了天鵝肉;后來他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dòng),屢試不爽。這個(gè)故事衍生出“食指大動(dòng)”這個(gè)成語,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貪婪的樣子。
(高安橋薦自《文史博覽》)
責(zé)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