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了“人民立場”的重要性,他著重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lián)系,是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典出《大學》第十一章,原文“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薄洞髮W》此語強調了“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的道理,乃是針對殷商興衰的歷史而發(fā),闡述得到民眾的支持就能得到政權,失去民眾的支持就會失去政權,這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致。
《大學》所載的“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前面有一個“道”值得注意,所謂“道”就是一個價值體系,應該是一種信仰?!犊鬃蛹艺Z》記孔子說:“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庇辛嗣鞔_的“道”,就要堅守德性,明確德行,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失道誤國。因此,要得到民眾支持,執(zhí)政者必須“先慎乎德”,注重道德修養(yǎng),敬德保民,修煉出一顆仁民愛民之心,從而贏得民眾支持,進而有人、有土、有財、有用。 只有藏富于民,不與民爭利,才能國泰民安。
《大學》中的這句話是典型的民本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執(zhí)政理念,也是施政者首先必須具備的道德理念。中國在夏朝時就認識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周文王臨終時甚至不忘告誡,當年大舜能夠成為一代“明王”,也在于其曾作為平民長期生活在民間,可以做到“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了解和尊重民眾。
早期儒家特別重視以民為本,孔子在這方面的論述可以說系統(tǒng)而完備。例如,他主張管理國家的人要“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要有敬畏之心,有愛心,關心百姓;要關注民眾的利益,要“養(yǎng)民也惠”“使民也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政者不但要“富民”“足民”,還要“教民”“取信于民”。《孔子家語》還記孔子說:“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后民乃從命矣?!痹诳鬃涌磥恚瑸檎螄袂?、懂民性,從民眾的實際出發(fā),制定的政策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執(zhí)政者想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民眾自然會聽從命令??鬃尤绱酥匾暶癖姡磸退伎济癖姷母惺?,是民為邦本的觀念體現(xiàn)。
孟子明確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從反面教材的分析入手,指出“得民心”與“得天下”的關系,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比绾巍暗妹裥摹保献右娊饷鞔_:“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得民心者得天下,關鍵在于獲得民眾的擁護和認同,民眾喜歡就為他們聚積起來,民眾厭惡就不要強加在他們身上。
民本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精華,對中國歷代都有重要影響。習近平時刻注重關心人民的利益,要求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認為這是始終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