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明確指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號召全黨同志修身正己,他強調(diào)說:“‘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要從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抓起,從高級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堅持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堅持抓常、抓細、抓長,使黨的作風全面好起來,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p>
“己不正,焉能正人”典出《論語·子路》,孔子特別重視為政者的榜樣作用,他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自身行為端正,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帶動大家端正呢?因此,明代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發(fā)出“己不能正,焉能正人”的感慨,他認為,居上位者如果真能心正心端,表率天下,那么,無論身邊的群臣還是遠處的萬民,還有誰敢不端正自己呢?
孔子儒家一貫注重統(tǒng)治者率先垂范??鬃诱J為,為政者自己身心端正,百姓就會很自然地受到熏陶感化而端正,不敢絲毫懈怠,此即所謂“上行下效”。《論語一顏淵》記載魯國權(quán)臣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鬃踊卮穑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記載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睘檎呷绻茏陨矶苏?,依法行政,即使沒有法令規(guī)定,百姓也會效仿服從;為政者如果自身不端正,違法亂紀,縱使制定嚴苛的法令,百姓也不會遵守。
孔子和早期儒家非常注重社會管理,格外重視為政者的表率作用,就像“君子”概念的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聯(lián)那樣,“責任大”理所當然“要求高”,“尊貴的人”就應該是“高尚的人”,這也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說:“幾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笨鬃舆€說:“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為政者如何正己?孔子認為應該行七教,即: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后來,孟子也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睘檎哂腥柿x之心,才有仁義舉,百姓才從而“莫不仁”“莫不義”,君主端正,國家就會安定。百姓往往相信為政者所作所為,而不會輕易相信其所言所倡。他們向往民眾“不令而行”“有恥且格”的國家治理境界,希望實現(xiàn)“天下為公”、社會“大同”的社會理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孔子、孟子等圣賢思考為政者如何正人先正己,怎樣以自身的品端身正感化大眾??梢哉f,這方面的論述已經(jīng)非常完備。
其實,孔子儒家之前,中國古代先人也早就認識到統(tǒng)治者德高望重、率先垂范在從政為官、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渡袝肪唾潛P成湯“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認為他智勇雙全,足以表率天下,規(guī)正人心;更進一步強調(diào)“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執(zhí)政者身心端正,別人就沒有敢不端正的,百姓心中沒有一定的準則,為政者就是他們的準則。當年,殷商在盤庚時遷殷后,“奠厥攸居,乃正厥位”;周公輔政時,要求成王“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并大力“董正治官”,都是看到了為政者自身端正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我們黨作為執(zhí)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他認為,孔子提出的“欲而不貪”、慎獨自省,從而正己正人等等,恰恰能從源頭上解決領導干部腐敗問題,達到思想上“以不貪為寶”、不想貪的境界,從而黨風晴朗帶動民風醇厚,收到風行草偃的效果,這樣,黨的作風就能全面好起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就能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